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名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

《世界史纲》

英国著名作家赫·乔·韦尔斯著。本书原著最初于1920年出版,后于1923年至1930年间几经修订再版,作者生前最后一版是1940年版,内容写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作者去世后,1949至1971年又陆续出了增订版,增订工作由英国历史学家和作家雷·波斯特盖特和作者的儿子、动物学家乔·菲·韦尔斯教授所担任。中译本上海商务印书馆曾于1927年根据原著第一版译出。本书则是根据美国纽约多布尔迪公司1971年版译出。人民出版社于1982年10月出版,全书84万2千字,共分为8编38章。包括:人类以前的世界、人类的形成、最初的文明、犹太,希腊和印度、罗马帝国的兴亡、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陆路上的诸蒙古帝国和海路上的诸新帝国、列强的时代。本书是一部生物和人类的简明史。书中论述了从地球的形成、生物和人类的起源直到现代的世界史。对民族的形成和社会发展史,作者用了较大的篇幅加以叙述,对各种历史事件着笔简要,边叙边议,文字比较生动,附着105幅地图和100幅插图,是一部有影响的历史著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乐毅伐齐是战国中后期燕将乐毅率五国联军打败齐国的一次军事行动。乐毅魏将乐羊之后。初为赵将,赵国沙丘之乱后到魏。后闻燕昭王立志报齐之仇而广招天下贤士,由魏入燕。公元前284年,燕、韩、赵、魏、秦五国合纵攻齐。燕昭王命乐毅为上将军,倾全国兵力伐齐。乐毅统帅五国之兵进攻齐国,在济西(今山东聊城南)大败齐军。接着乐毅遣还秦、韩之师,分魏师攻占旧宋国地,分赵师攻取河间,后因五国联军内部分歧,三晋和秦罢兵,乐毅亲率燕军长驱直入,攻下齐都临淄。燕军入临淄,劫走齐国的宝物祭器。燕王奖赏将士,封乐毅为昌国君。乐毅乘胜把燕军分成五路,独立伐齐。仅半年时间,燕军攻下齐国70多城,齐国只有莒(今山东莒县)、即墨(今山东平度县东)两城,由于齐将坚守,未能攻下。齐湣王逃到莒,被楚将所杀。齐人立湣王子法章为齐襄王,拒守。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战死,城中推举田单为将。双方相持长达5年之久。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燕惠王立。燕惠王猜忌乐毅,改用骑劫代替乐毅为将。乐毅去后,齐国乘机反攻,打败燕军。乐毅伐齐的成果化为乌有。

()

楚辞研究著作。南宋朱熹(生平见《诗集传》条)撰。朱熹著述大多为阐释儒家经义之作,唯有此书是为纯粹的文学作品作注,因此颇为引人注目。

当时南宋苟安一隅,情况正与战国末期的楚国相仿佛。朱熹坚持抗战立场,故借注释楚辞寓其“忠君爱国之诚心”(《楚辞集注》序)。他本人的遭遇与屈原亦有相似之处。他倡导理学,教授生徒,为巩固王朝服务,只是由于不肯阿附权贵,便不断受到攻击,特别是受到韩侂胄的排挤诬陷,理学被列为“伪学”而遭禁阻,追随左右者被当做“伪党”,朝廷下诏命“伪党”“改视回听”,否则“必罚无赦”。他自己的境遇非常困难,加之对他有知遇之恩、曾任相职的赵汝愚则更为不幸,竟遭贬谪而死于途中,因此,朱熹有意作此集注以寄托感愤之情。“庆元乙卯,治党人方急,赵公谪死于道。先生忧时之意,屡形于色。一日示学者以所释《楚辞》一篇。”(《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八引杨楫跋)“赵汝愚永州安置,至衡州而卒。朱熹为之注《离骚》,以寄意焉”(周密《齐东野语》卷三《绍熙内禅》)。全书之主旨“在以灵均放逐,寓宗臣之贬;以宋玉招魂,以抒故旧之悲耳”(《四库全书总目》)。这些记载都说明朱熹晚年作注之深意。

()

【诗句】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出处】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意思】黄师塔前滔滔江水向东流去,春光融融,微风吹拂,令人陶醉。一簇盛开的无主桃花,美艳缤纷,让人不知爱深红的好,还是爱浅红的好。诗人用白描手法,写对春光的怜爱。表情轻松洒脱,语言通俗似口语。注:黄师塔,黄姓和尚的墓地。师塔,蜀人呼僧为师,葬所为塔。无主,任人赏玩。【鉴赏】一簇无主的桃花艳丽地开放,我是喜欢深红呢,还是喜欢浅红呢?在江边散步,忽然发现一簇桃花开得正盛,着实令人高兴。尤其这花又没有主人,那么,自己可权作它的主人,可以尽兴去欣赏了。下句的发问问得很妙,不知自己爱深红还是爱浅红。可见,深红、浅红各有各的好处,都惹人喜爱。很有点令人应接不暇的意味了。作者不直接写桃花美丽,然其美丽繁盛之貌已犹在眼前。【全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唐].杜甫.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注释】①黄师塔:一座僧墓。蜀人称僧为师,称僧墓为塔。②东:向东。③倚:倚靠,伴随。④一簇:一丛。这里表示一片的意思。【鉴赏导示】安史之乱时,杜甫避难蜀中,那里暂时没有遭到战争的破坏,相对稳定。因而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溪畔建了杜甫草堂,开始了一段较为稳定的生活。闲暇之余,诗人散步江畔,观赏美景,写下了组诗《江畔独步寻花》,共有七首,这是第五首。【鉴赏】诗人独步寻花,来到黄师塔前。塔前一江春水向东流去,暖融融的春光熏得人又懒又困,诗人只好倚靠着微风春游。“倚”在这里用得极妙,将无形的风有形化了,写出了人们沐浴在春风中的舒爽和惬意。诗的后两句直奔主题,由人到花进一步描绘大好春光。一簇簇桃花盛开着任人欣赏,欣赏的人们面对这一片烂漫的桃花已眼花缭乱,分不出到底哪种颜色的花更美丽,诗人也抑制不住自己的喜悦之情,向游人发问:“你究竟是喜欢深红的还是浅红的?”这两句诗以问句作结。留下问题让读者品味、思考。【赏析心得】这首小诗,是写诗人在大好春光中信步漫游,来至江水之东的黄师塔前。“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春阳融融,熏得人醉,懒困之中,春光倚着微风,诗人倚着黄师塔,驻足休息,尽情欣赏,原来前面“桃花一簇开无主”,在这丛深浅不一、鲜艳夺目的桃花面前,是爱深红的还是浅红的呢?多情的诗人不知所措,无法回答。这千年一问,引发后人争执不休,有的说,深红的好,深红桃花脉脉多情;有的说,浅红的好,浅红桃花相映成趣。当然,也有的说,深红、浅红俱佳,各有特色,难分高低。【鉴赏要点】[1]名句:“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2]以景寓情,情景交融。[3]语言清新,明白如话。

()

《夜莺颂》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英国诗人济慈(1795—1821)的抒情诗。1818年底,济慈与芬妮·勃罗恩热恋,这是诗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此时诗人已患严重肺病,常感到死亡的威胁。翌年,一个美丽的春晨,济慈在勃罗恩家的花园中聆听夜莺的啼鸣声,诗思盈溢,一气呵成,写下了此诗。全诗共8节。一、二节写听到夜莺歌声后极为欢欣,渴望借助酒兴,悄然离开尘寰。三、四节诅咒丑恶现实,想象着自己已与夜莺同登天国。五、六节写幻境中诗人醉卧花丛,芳香沁人,还有迷人的夜莺歌声相伴,愿在此种境界中逝去。七、八节赞美夜莺的歌声万古长新,诗人情不能已。最后,幻境消失,诗人恍如置身梦中,不知是睡是醒?

()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塞外大漠·塞外”类的诗句。

()

语出唐·刘禹锡《酬乐天(白居易)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冬天,被贬在外22年的诗人刘禹锡调回洛阳任分司主客郎中。在北返洛阳经过扬州时,他和因病罢苏州刺史回洛阳的诗人白居易相逢。在相会的宴会上,白居易即席赋诗《醉赠刘二八(禹锡)使君》,对刘禹锡被贬在外22年表示了同情。当时,刘禹锡虽被召回洛阳,结束了贬谪生活,但并未得到重用,故而心情不佳,再加上过去的好友王叔文、吕温、柳宗元等人死亡殆尽,自己只身北返,心情更加沉闷。白居易的诗使得刘禹锡思绪万千,无比悲愤。随即当场挥笔写下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诗的全文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是关于描写“场景记叙·踏青”类的诗句。

()

唐·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

秦观

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丽谯吹罢小单于,迢迢清夜徂。

()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①:“先生其有遗行与

()

《梼杌闲评》

历史小说。又名《明珠缘》、《梼杌闲评全传》。50卷,50回,卷首总论1卷,不署作者姓名。关于本书作者,邓之城在《骨董续记》中引《藕香簃别钞》的一段考证,认为本书可能为映碧(即李清)所撰,其根据并不充分,但作者是明末人,当无疑问。书名冠以“梼杌”,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书中的恶人,即魏忠贤、客印月等;一是指史籍,古代楚国有一种史籍名为《梼杌》,即指史事闲评、历史演义的意思。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是关于描写“场景记叙·别亲送友·以景托意”类的诗句。

()

《太阳吟·闻一多》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太阳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阳!

()

惟三月哉生魄,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东国洛,四方民大和会。侯、甸、男邦,采、卫百工、播民,和见士于周。周公咸勤,乃洪大诰治。

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惟时怙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越厥邦厥民。惟时叙乃寡兄勖,肆汝小子封在兹东土。”

()

《神女峰》

舒婷

()

卜算子

(宋)李之仪

()

李白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

张旭《山中留客》

张旭

()

宋·欧阳修

()

【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出处】唐·张继《枫桥夜泊》。【意思】月亮渐渐落下去了,乌鸦啼叫,满天皆霜,面对江枫渔火,愁思起伏,久久不能入睡。描画出了一幅秋夜旅泊图,衬托了无法排遣的行旅之愁。【鉴赏】夜深了,月亮已经落下去了,在这宁静的夜晚,时不时传来几声乌鸦的叫声,冷气逼人,寒霜似乎铺满了整个天空。江边的枫树、渔舟的火光则始终陪伴着内心忧愁夜不能寐的诗人。诗歌的物象密度很大,以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天”三词分别叙述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渲染出一幅宁静清冷的苏州水乡秋夜图。“江枫”“渔火”一动一静,一明一暗,却似乎有了生命一般,被诗人人格化,能够陪伴着愁绪满怀、夜不能寐的诗人。诗句表现了羁旅者孤茕寂寥的心情。【英文翻译】1.Atmoonsetcrythecrows,streakingthefrostysky;Dimlylitfishingboats'neathmaplessadlylie.(许渊冲译)2.Themoonsets,crowscawandfrostalloverthesky;Withriversidemaples,fishermen'slamps,Isleepinwoe.(海外逸士译)3.Themoonsetting,crowscawing,frostoverfillingtheskies,Themaplesriverside,lampsaboard,sadthefishermen'seyes.(译者未知)【全诗】《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注释】①枫桥:在江苏苏州市门外。②乌啼:乌鸦啼叫。③“江枫”句:岸边枫树与渔船上的灯火伴着满怀愁思的旅人入睡。④姑苏:苏州市西南有姑苏山,所以苏州城亦称姑苏城。⑤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一个寺院,至今犹是苏州名胜古迹之一。⑥夜半钟声:唐代寺院有夜半打钟的习俗。诗中的写法,并不是作者心神恍惚的错觉,也不是作者故意雕饰而生造气氛,写的完全是生活真实,在唐人诗中写夜半钟声者非止张继一人。于鵠诗“遥听缑山半夜钟”,白居易诗“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皇甫冉诗“秋深临水月,夜半隔山钟”,陈羽诗“隔水悠扬午夜钟”,皆可参证。【赏析】这是作者行旅途中,夜半泊舟姑苏城(今江苏苏州)外枫桥时的留咏,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片淡淡的、朦胧的忧伤情绪。夜半泊舟,凭舷独坐,百无聊赖,信目而眺,首先见到的是什么呢?自然是夜空远水了,因此首句便写仰首所见之远景。“月落”谓夜之深而暗,“乌啼”觉夜之凄而寂,“霜满天”感夜之冷而廓,这样一开始便为全诗创造了一种寂寞伤感的气氛。次句为平望之近景,为首句那清冷的基色作了一番点染。江枫、渔火皆为偏暖偏亮的红色,正如“鸟啼山更幽”中的山之更幽,是因为静中略添微响的缘故,这里冷中稍暖,愈觉其冷,静中微动,愈觉其静,形成冷对暖、静对动的包围压迫,如此,则夜行客子的形单影只之感便不言自明了。另外,渔火是渔家之代称,这就似乎暗喻了诗人生涯的飘泊无定。“对愁眠”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之妙。这样,不仅渔火为愁,江枫亦愁,于是一种无法排遣的百无聊赖之感便从其中逗出。三、四两句则从耳之所闻落笔,可留意者一为“寒山寺”,二为“夜半钟声”。寒山寺位于枫桥镇,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唐初寒山、石得二僧曾居于此。这里寒山寺显然非诗人当时目力之所及,只是作为一种声源而存于诗人的联想之中。于是,那袅袅而鸣的夜半钟声所起的作用就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清越悠远的声响而反衬夜之岑寂,而且更使这种个别的行旅之愁升华为普遍的人生之愁。个别的行旅之愁可以脱解,而普遍的人生之愁却无从脱解,于是夜半钟声的不绝之余响便变成不绝之余绪,不仅袅袅于耳,更袅袅于心了。【点评】对这首几乎妇孺皆知的千古佳唱,古今论者每争辨于夜半是否有钟声以及考订其“江枫”与“江村”孰为讹传。前者继叶石林之后,《学林》、《苕溪渔隐丛话》转引之《诗眼》、《复斋漫录》、《能改斋漫录》、《野客丛书》、《王直方诗话》、《庚溪诗话》、《渔洋诗话》等等,不一而足,而后者的字词之训订更难以尽计。其实,欧阳修固然疑所不当疑,后人亦无须辨其不必辩,至若“江枫”抑是“江村”,倘无关诗之意境,似也可略其考辨。张继作江东之行,原系避乱流亡,心境本极寂历。而今置身于落寞萧瑟的旅途,触目荒凉情景,夜半难寐,抒述一个失眠人视听感觉以至深郁心底的思绪,遂有此诗。别以为沈德潜是个主张格调说的“复古”派,他的点评倒是很有眼力的。所以,由此一想,又会发现某种认为“夜半钟声”是诗人所得到的诗意美感觉印象云云,不免亦属接受美学的加工。

()

辛亥革命准备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最早制定的旗帜。陆皓东设计。旗面为蓝色,代表青天,旗中置一射出叉光的白日。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兴中会密谋广州起义,曾议定以此旗取代清朝的黄龙旗,因起义未遂而辍。1900年惠州起义首用此旗为标识,后海外各华侨团体相继使用。经孙中山解释,旗上叉光代表干支之数,应排作十二,以代十二时辰,遂成定制。1906年孙中山提议将此旗作为民国国旗,并在旗上增加红色,改为红蓝白三色,以示自由、平等、博爱之义,未被通过。但此后同盟会多次发动的起义,皆用此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革命标识。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才作为国旗在全国悬挂。

()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

()

东汉末年,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迄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由于时间、地域的跨度和宗派的不同,僧侣的服装发生了很多变化。

僧服,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分为法服和常服两大类。根据佛教最初的制度,僧服仅限于三衣或五衣,也就是众所周知的袈裟。三衣是僧伽梨、郁多罗僧和安陀会。五衣是在上述三衣的基础上再加僧衹支和涅槃僧。在此,先介绍一下三衣。

()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出处】唐·李白《将进酒》【翻译】你可曾见?高堂上对着明镜照见满头白发,早晨时还缕缕青丝,晚上已如雪样白。【原诗】见“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点评】诗人采用夸张手法,极言岁月匆匆——从青年到老年只是朝暮之间。这是感叹人生的短促,悲观已极,但却不纤弱,给人一种奋进的力量。。【赏析1】高堂,指父母双亲。青丝,喻黑发。两句的意思是:你没看见上一辈的人因为从镜子里看到白发而悲伤,早晨还是黑发,晚上已变得雪白?诗句以夸张笔法画出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悲叹人生的短促。但读者不妨从韶光易逝、切莫虚度这一角度去理解。【赏析2】唐代诗歌。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今甘肃静宁)作于天宝十一年(752年)。载《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卷三。当时李白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颖阳山居为客,3人登高畅饮,而李白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故借酒兴诗情,以如椽巨笔,挥千古名作。开篇以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奠定了狂放、豪纵之音;而“天生我才必有用”一句,则表明了李白怀才不遇、积极用世的思想本质。通观全诗,则有一种“古来圣贤皆寂寞”的慨叹,表现出鄙弃世俗、蔑视富贵的傲岸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消沉情绪。全诗篇幅不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万千,诗情狂放、激愤豪迈,又不给人以空洞、浮夸之感。全诗大起大落、忽翕忽张、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实属鬼斧神工之作。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缀之,极尽参差错致之能事。诗句以散句为主,又以短小对语点染。《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即是。

()

《骊珠》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唐·白居易诗《寄明州于驸马使君三绝句》之三:“何郎小妓歌喉好,严老呼为一串珠。”又,元燕南芝庵《唱论》:“有子母调,有姑舅兄弟,有字多声少,有声多字少,所谓一串骊珠也。”又,见“骊龙颔”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