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的诗。推荐。爱诗词网。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古代风俗,阴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人们于此日相约登高,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祛邪避灾。诗人借这个每年一度的佳节,写客中思亲的主题,传达了人人心同此感、而又从来未曾说出的体验,遂使本诗成为历来传诵不绝的名篇。诗的首二句,从时、空两个方面为思亲之情作了有力的铺垫,在情思激越的高潮处点明主旨。从空间言,是在“异乡”为客。按亲亲之心,人皆有之,在日常生活中朝夕相处,或不介意,一旦相隔有间,反而更能体味。首句点明“异乡”之后,复又推出“异客”二字,如果说异乡之“异”尚是地理事实的交代说明,那么异客之“异”就已是心理感觉的体认品味了,经此遭递推进,将游子无所归依的失落况味轻轻托出。本句发端处以“独”字兼领“异乡”、“异客”二义,意谓独自一人流宕他乡,本已不胜聊赖;即使身在人众之中,终觉是客而不是主,这一份深深的孤寂落寞之感,又何以堪!这是一层铺垫。从时间言,是恰逢“佳节”。佳节往往是亲人团聚之时,其手足之情、天伦之乐,在此特定的时间场合表现得最为集中充分,而一当身在异乡,情味便迥然不同:每逢佳节来临,眼前唯闻他人的欢声笑语,相形之下更觉凄清冷落;与亲人的欢聚既不可得,则企盼情急反倒使记忆中的往事更见分明;此所以曰“倍思亲”也。现实生活越是匮乏的,人心越是去主动补偿,“倍思亲”正表现了这种辩证的精神法则。这又是一层铺垫。由于诗人选择了典型的时空背景作为开掘内心体验的契机,所以一经道出,便涵盖了人同此心的普遍情思。这两句蕴积深厚而又不啻口出,明朗不尽而又曲味余包,其之成为流布甚广的名句,正非偶然。诗的三、四两句直承“倍思亲”而来。诗人缘情布景,将纷乱的思绪化为一幅单纯而又逼真可见的画面。晋周处《风土记》云:重阳之日,人们“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这里再现了这一风俗。诗里写兄弟们登山互插茱萸,却因少一人而怏怏不欢。不说自己如何思念兄弟,只说兄弟如何思念自己,这种从对面着笔的写法不但避免了平直呆板,而且将一己独往的意念,化为两情会合的相思相忆,从而使诗更富有情致。其实诗中又何尝明言相思,只是借“少一人”的眼中所见隐隐逗漏出来。古人评诗有所谓“眼中形”和“意中势”之说,意谓在诗歌中情和景,意和象常可互相生发、互相转换。这首诗写兄弟登高,本来是由意念幻化而生,是“意中势”,写兄弟之忆己就更是意中之意;偏偏此情此意又借“少一人”的“眼中形”写出。如此奇幻而逼真的用笔,乃是和自己对兄弟的一片痴情互为表里的,则“倍思亲”虽未再着一字,实际上早已化为无尽的言说,足以扣开人们的心扉引起共鸣了。
古人学问无遗力。推荐。爱诗词网。【名句】古人学问无遗力①,少壮功夫老始成②。【注释】①无遗力:不遗余力。②始成:才开始有成就。【释义】古人年轻时在学习中不遗余力,到了老年才能有所成就。【点评】急于求成是学习中的大忌。参考文献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世界史纲》
英国著名作家赫·乔·韦尔斯著。本书原著最初于1920年出版,后于1923年至1930年间几经修订再版,作者生前最后一版是1940年版,内容写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作者去世后,1949至1971年又陆续出了增订版,增订工作由英国历史学家和作家雷·波斯特盖特和作者的儿子、动物学家乔·菲·韦尔斯教授所担任。中译本上海商务印书馆曾于1927年根据原著第一版译出。本书则是根据美国纽约多布尔迪公司1971年版译出。人民出版社于1982年10月出版,全书84万2千字,共分为8编38章。包括:人类以前的世界、人类的形成、最初的文明、犹太,希腊和印度、罗马帝国的兴亡、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陆路上的诸蒙古帝国和海路上的诸新帝国、列强的时代。本书是一部生物和人类的简明史。书中论述了从地球的形成、生物和人类的起源直到现代的世界史。对民族的形成和社会发展史,作者用了较大的篇幅加以叙述,对各种历史事件着笔简要,边叙边议,文字比较生动,附着105幅地图和100幅插图,是一部有影响的历史著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世界史纲。推荐。爱诗词网。《世界史纲》英国著名作家赫·乔·韦尔斯著。本书原著最初于1920年出版,后于1923年至1930年间几经修订再版,作者生前最后一版是1940年版,内容写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作者去世后,1949至1971年又陆续出了增订版,增订工作由英国历史学家和作家雷·波斯特盖特和作者的儿子、动物学家乔·菲·韦尔斯教授所担任。中译本上海商务印书馆曾于1927年根据原著第一版译出。本书则是根据美国纽约多布尔迪公司1971年版译出。人民出版社于1982年10月出版,全书84万2千字,共分为8编38章。包括:人类以前的世界、人类的形成、最初的文明、犹太,希腊和印度、罗马帝国的兴亡、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陆路上的诸蒙古帝国和海路上的诸新帝国、列强的时代。本书是一部生物和人类的简明史。书中论述了从地球的形成、生物和人类的起源直到现代的世界史。对民族的形成和社会发展史,作者用了较大的篇幅加以叙述,对各种历史事件着笔简要,边叙边议,文字比较生动,附着105幅地图和100幅插图,是一部有影响的历史著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乐毅伐齐是战国中后期燕将乐毅率五国联军打败齐国的一次军事行动。乐毅魏将乐羊之后。初为赵将,赵国沙丘之乱后到魏。后闻燕昭王立志报齐之仇而广招天下贤士,由魏入燕。公元前284年,燕、韩、赵、魏、秦五国合纵攻齐。燕昭王命乐毅为上将军,倾全国兵力伐齐。乐毅统帅五国之兵进攻齐国,在济西(今山东聊城南)大败齐军。接着乐毅遣还秦、韩之师,分魏师攻占旧宋国地,分赵师攻取河间,后因五国联军内部分歧,三晋和秦罢兵,乐毅亲率燕军长驱直入,攻下齐都临淄。燕军入临淄,劫走齐国的宝物祭器。燕王奖赏将士,封乐毅为昌国君。乐毅乘胜把燕军分成五路,独立伐齐。仅半年时间,燕军攻下齐国70多城,齐国只有莒(今山东莒县)、即墨(今山东平度县东)两城,由于齐将坚守,未能攻下。齐湣王逃到莒,被楚将所杀。齐人立湣王子法章为齐襄王,拒守。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战死,城中推举田单为将。双方相持长达5年之久。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燕惠王立。燕惠王猜忌乐毅,改用骑劫代替乐毅为将。乐毅去后,齐国乘机反攻,打败燕军。乐毅伐齐的成果化为乌有。
乐毅伐齐。推荐。爱诗词网。乐毅伐齐是战国中后期燕将乐毅率五国联军打败齐国的一次军事行动。乐毅魏将乐羊之后。初为赵将,赵国沙丘之乱后到魏。后闻燕昭王立志报齐之仇而广招天下贤士,由魏入燕。公元前284年,燕、韩、赵、魏、秦五国合纵攻齐。燕昭王命乐毅为上将军,倾全国兵力伐齐。乐毅统帅五国之兵进攻齐国,在济西(今山东聊城南)大败齐军。接着乐毅遣还秦、韩之师,分魏师攻占旧宋国地,分赵师攻取河间,后因五国联军内部分歧,三晋和秦罢兵,乐毅亲率燕军长驱直入,攻下齐都临淄。燕军入临淄,劫走齐国的宝物祭器。燕王奖赏将士,封乐毅为昌国君。乐毅乘胜把燕军分成五路,独立伐齐。仅半年时间,燕军攻下齐国70多城,齐国只有莒(今山东莒县)、即墨(今山东平度县东)两城,由于齐将坚守,未能攻下。齐湣王逃到莒,被楚将所杀。齐人立湣王子法章为齐襄王,拒守。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战死,城中推举田单为将。双方相持长达5年之久。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燕惠王立。燕惠王猜忌乐毅,改用骑劫代替乐毅为将。乐毅去后,齐国乘机反攻,打败燕军。乐毅伐齐的成果化为乌有。
楚辞研究著作。南宋朱熹(生平见《诗集传》条)撰。朱熹著述大多为阐释儒家经义之作,唯有此书是为纯粹的文学作品作注,因此颇为引人注目。
当时南宋苟安一隅,情况正与战国末期的楚国相仿佛。朱熹坚持抗战立场,故借注释楚辞寓其“忠君爱国之诚心”(《楚辞集注》序)。他本人的遭遇与屈原亦有相似之处。他倡导理学,教授生徒,为巩固王朝服务,只是由于不肯阿附权贵,便不断受到攻击,特别是受到韩侂胄的排挤诬陷,理学被列为“伪学”而遭禁阻,追随左右者被当做“伪党”,朝廷下诏命“伪党”“改视回听”,否则“必罚无赦”。他自己的境遇非常困难,加之对他有知遇之恩、曾任相职的赵汝愚则更为不幸,竟遭贬谪而死于途中,因此,朱熹有意作此集注以寄托感愤之情。“庆元乙卯,治党人方急,赵公谪死于道。先生忧时之意,屡形于色。一日示学者以所释《楚辞》一篇。”(《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八引杨楫跋)“赵汝愚永州安置,至衡州而卒。朱熹为之注《离骚》,以寄意焉”(周密《齐东野语》卷三《绍熙内禅》)。全书之主旨“在以灵均放逐,寓宗臣之贬;以宋玉招魂,以抒故旧之悲耳”(《四库全书总目》)。这些记载都说明朱熹晚年作注之深意。
楚辞集注。推荐。爱诗词网。楚辞研究著作。南宋朱熹(生平见《诗集传》条)撰。朱熹著述大多为阐释儒家经义之作,唯有此书是为纯粹的文学作品作注,因此颇为引人注目。当时南宋苟安一隅,情况正与战国末期的楚国相仿佛。朱熹坚持抗战立场,故借注释楚辞寓其“忠君爱国之诚心”(《楚辞集注》序)。他本人的遭遇与屈原亦有相似之处。他倡导理学,教授生徒,为巩固王朝服务,只是由于不肯阿附权贵,便不断受到攻击,特别是受到韩侂胄的排挤诬陷,理学被列为“伪学”而遭禁阻,追随左右者被当做“伪党”,朝廷下诏命“伪党”“改视回听”,否则“必罚无赦”。他自己的境遇非常困难,加之对他有知遇之恩、曾任相职的赵汝愚则更为不幸,竟遭贬谪而死于途中,因此,朱熹有意作此集注以寄托感愤之情。“庆元乙卯,治党人方急,赵公谪死于道。先生忧时之意,屡形于色。一日示学者以所释《楚辞》一篇。”(《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八引杨楫跋)“赵汝愚永州安置,至衡州而卒。朱熹为之注《离骚》,以寄意焉”(周密《齐东野语》卷三《绍熙内禅》)。全书之主旨“在以灵均放逐,寓宗臣之贬;以宋玉招魂,以抒故旧之悲耳”(《四库全书总目》)。这些记载都说明朱熹晚年作注之深意。朱熹对于王、洪之注多有不满之处,认为它们详于训诂,王注可议之处不少,而洪注未予匡正。“至其大义,则又皆未尝沈潜反复、嗟叹咏歌,以寻其文词指意之所出,而遽欲取喻立说,旁引曲证,以强附于其事之已然。”(《集注》序)有鉴于此,故朱注一方面吸取王、洪之长,同时抒发独到之见,以纠其误。集注在编排体例上富于创造性。北宋晁补之曾选择文辞与楚辞相类者编为《续楚辞》二十卷,共收二十六人六十篇;又选其余祖述《离骚》者,编为《变离骚》二十卷,共三十八人九十六篇,朱熹则吸收了王逸和晁补之两家在编排体例上的特点,加以增删,附入注释、考证,成为集注一书。其中,将王注十卷中《七谏》以下四篇删去,把屈原作品二十五篇编为《离骚》五卷,把宋玉、景差、贾谊、庄忌、淮南小山的作品十六篇编为《续离骚》三卷,录荀子至吕大临等历代辞赋五十二篇,编为《楚辞后语》六卷。又有《楚辞辩证》上下两卷一百四十一条,对楚辞旧注的错误及有关问题进行了考辩,很有学术价值。这部集注实际上就是一部历代优秀抒情辞赋选,使读者较全面地了解辞赋发展的面貌。朱注在选收辞赋作品时,有严格的标准。《四库全书总目》认为编者“去取特严”。事实确实如此,他删去《七谏》以下四篇,是因为这四篇“虽为骚体,然其词气平缓,意不深切,如无所疾痛而强为呻吟者,就其中谏、叹,犹或粗有可观,两王则卑已甚矣。故虽幸附书尾,而人莫之读,今亦不复以累篇秩也”(《楚辞辩证上》)。他另增收贾谊的《吊屈原赋》和《服赋》,是因为“二赋尤精”,可见其选材的精到。此外,对他自己不满意的作品也并不一概排斥,而是适当选入,聊备一格。扬雄对屈原的自沉汩罗颇多微词,认为“遇不遇,命也,何必沉身哉!乃作书,往往摭《离骚》文而反之,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离骚》”(《汉书·扬雄传》)。朱熹对其为人及《反离骚》十分反感,但他仍然将此文附在《楚辞后语》中,而在序言中表明自己的爱憎,谓其称美王莽,臣服新朝,“为屈原之罪人,而此文乃《离骚》之谗贼矣!”在注文方面,集注也很有特点。每篇正文前都有序言,总括题旨,有的沿用旧说,有的则纠正旧说,别立新解。突出的例子,如解“九章”曰:“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此说得到楚辞研究者公认,已成定论。具体注释时,朱注按用韵特点,以四句为一小节作注,先注字词,后串解大意。字词释义多用洪注,但力求简要,避免了洪注的烦琐。语言朴实简明。遇有难解不懂之处,辄加注明,具有实事求是之风。朱熹是反对王注穿凿附会的解释的,在《辩证》中,他不止一次地给予批评。如王注以为《离骚》结尾所写的飘风、云霓等都有比喻象征意义,作者则以为这些“但言神灵为之拥护服役,以见其仗卫威仪之盛耳,初无善恶之分也。旧注曲为之说,以月为清白之臣,风为号令之象,鸾凤为明智之士,而雷师独以震惊百里之故使为诸侯,皆无义理”,从丰富想象的表现手法来理解作品的浪漫精神,切合文学作品的特征。不过他有时与王注一样,从忠君爱国的角度来看待《九歌》,认为这组抒情浓郁的祭歌“皆以事神不答而不能忘其敬爱,比事君不合而不能忘其忠赤,尤足以见恳切之意。”集注对某些作品的段落,冠以“赋”、“比”、“兴”的字样,仿《诗经》传释之例,难免割裂形象整体。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也有主观武断的地方,如以“摄提”为星名,而不是“摄提格”年份之省写。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岂有自述其世系生辰,乃不言年,而止言月日者哉!”诚是。较好的版本有南宋理宗端平乙未刊本,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出版;有《四库全书》本。通行的有扫叶山房的石印本;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诗句】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出处】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意思】黄师塔前滔滔江水向东流去,春光融融,微风吹拂,令人陶醉。一簇盛开的无主桃花,美艳缤纷,让人不知爱深红的好,还是爱浅红的好。诗人用白描手法,写对春光的怜爱。表情轻松洒脱,语言通俗似口语。注:黄师塔,黄姓和尚的墓地。师塔,蜀人呼僧为师,葬所为塔。无主,任人赏玩。【鉴赏】一簇无主的桃花艳丽地开放,我是喜欢深红呢,还是喜欢浅红呢?在江边散步,忽然发现一簇桃花开得正盛,着实令人高兴。尤其这花又没有主人,那么,自己可权作它的主人,可以尽兴去欣赏了。下句的发问问得很妙,不知自己爱深红还是爱浅红。可见,深红、浅红各有各的好处,都惹人喜爱。很有点令人应接不暇的意味了。作者不直接写桃花美丽,然其美丽繁盛之貌已犹在眼前。【全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唐].杜甫.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注释】①黄师塔:一座僧墓。蜀人称僧为师,称僧墓为塔。②东:向东。③倚:倚靠,伴随。④一簇:一丛。这里表示一片的意思。【鉴赏导示】安史之乱时,杜甫避难蜀中,那里暂时没有遭到战争的破坏,相对稳定。因而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溪畔建了杜甫草堂,开始了一段较为稳定的生活。闲暇之余,诗人散步江畔,观赏美景,写下了组诗《江畔独步寻花》,共有七首,这是第五首。【鉴赏】诗人独步寻花,来到黄师塔前。塔前一江春水向东流去,暖融融的春光熏得人又懒又困,诗人只好倚靠着微风春游。“倚”在这里用得极妙,将无形的风有形化了,写出了人们沐浴在春风中的舒爽和惬意。诗的后两句直奔主题,由人到花进一步描绘大好春光。一簇簇桃花盛开着任人欣赏,欣赏的人们面对这一片烂漫的桃花已眼花缭乱,分不出到底哪种颜色的花更美丽,诗人也抑制不住自己的喜悦之情,向游人发问:“你究竟是喜欢深红的还是浅红的?”这两句诗以问句作结。留下问题让读者品味、思考。【赏析心得】这首小诗,是写诗人在大好春光中信步漫游,来至江水之东的黄师塔前。“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春阳融融,熏得人醉,懒困之中,春光倚着微风,诗人倚着黄师塔,驻足休息,尽情欣赏,原来前面“桃花一簇开无主”,在这丛深浅不一、鲜艳夺目的桃花面前,是爱深红的还是浅红的呢?多情的诗人不知所措,无法回答。这千年一问,引发后人争执不休,有的说,深红的好,深红桃花脉脉多情;有的说,浅红的好,浅红桃花相映成趣。当然,也有的说,深红、浅红俱佳,各有特色,难分高低。【鉴赏要点】[1]名句:“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2]以景寓情,情景交融。[3]语言清新,明白如话。
黄师塔前江水东。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出处】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意思】黄师塔前滔滔江水向东流去,春光融融,微风吹拂,令人陶醉。一簇盛开的无主桃花,美艳缤纷,让人不知爱深红的好,还是爱浅红的好。诗人用白描手法,写对春光的怜爱。表情轻松洒脱,语言通俗似口语。注:黄师塔,黄姓和尚的墓地。师塔,蜀人呼僧为师,葬所为塔。无主,任人赏玩。【鉴赏】一簇无主的桃花艳丽地开放,我是喜欢深红呢,还是喜欢浅红呢?在江边散步,忽然发现一簇桃花开得正盛,着实令人高兴。尤其这花又没有主人,那么,自己可权作它的主人,可以尽兴去欣赏了。下句的发问问得很妙,不知自己爱深红还是爱浅红。可见,深红、浅红各有各的好处,都惹人喜爱。很有点令人应接不暇的意味了。作者不直接写桃花美丽,然其美丽繁盛之貌已犹在眼前。【全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唐].杜甫.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注释】①黄师塔:一座僧墓。蜀人称僧为师,称僧墓为塔。②东:向东。③倚:倚靠,伴随。④一簇:一丛。这里表示一片的意思。【鉴赏导示】安史之乱时,杜甫避难蜀中,那里暂时没有遭到战争的破坏,相对稳定。因而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溪畔建了杜甫草堂,开始了一段较为稳定的生活。闲暇之余,诗人散步江畔,观赏美景,写下了组诗《江畔独步寻花》,共有七首,这是第五首。【鉴赏】诗人独步寻花,来到黄师塔前。塔前一江春水向东流去,暖融融的春光熏得人又懒又困,诗人只好倚靠着微风春游。“倚”在这里用得极妙,将无形的风有形化了,写出了人们沐浴在春风中的舒爽和惬意。诗的后两句直奔主题,由人到花进一步描绘大好春光。一簇簇桃花盛开着任人欣赏,欣赏的人们面对这一片烂漫的桃花已眼花缭乱,分不出到底哪种颜色的花更美丽,诗人也抑制不住自己的喜悦之情,向游人发问:“你究竟是喜欢深红的还是浅红的?”这两句诗以问句作结。留下问题让读者品味、思考。【赏析心得】这首小诗,是写诗人在大好春光中信步漫游,来至江水之东的黄师塔前。“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春阳融融,熏得人醉,懒困之中,春光倚着微风,诗人倚着黄师塔,驻足休息,尽情欣赏,原来前面“桃花一簇开无主”,在这丛深浅不一、鲜艳夺目的桃花面前,是爱深红的还是浅红的呢?多情的诗人不知所措,无法回答。这千年一问,引发后人争执不休,有的说,深红的好,深红桃花脉脉多情;有的说,浅红的好,浅红桃花相映成趣。当然,也有的说,深红、浅红俱佳,各有特色,难分高低。【鉴赏要点】[1]名句:“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2]以景寓情,情景交融。[3]语言清新,明白如话。
《夜莺颂》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英国诗人济慈(1795—1821)的抒情诗。1818年底,济慈与芬妮·勃罗恩热恋,这是诗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此时诗人已患严重肺病,常感到死亡的威胁。翌年,一个美丽的春晨,济慈在勃罗恩家的花园中聆听夜莺的啼鸣声,诗思盈溢,一气呵成,写下了此诗。全诗共8节。一、二节写听到夜莺歌声后极为欢欣,渴望借助酒兴,悄然离开尘寰。三、四节诅咒丑恶现实,想象着自己已与夜莺同登天国。五、六节写幻境中诗人醉卧花丛,芳香沁人,还有迷人的夜莺歌声相伴,愿在此种境界中逝去。七、八节赞美夜莺的歌声万古长新,诗人情不能已。最后,幻境消失,诗人恍如置身梦中,不知是睡是醒?
夜莺颂。推荐。爱诗词网。《夜莺颂》外国文学作品简析英国诗人济慈(1795—1821)的抒情诗。1818年底,济慈与芬妮·勃罗恩热恋,这是诗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此时诗人已患严重肺病,常感到死亡的威胁。翌年,一个美丽的春晨,济慈在勃罗恩家的花园中聆听夜莺的啼鸣声,诗思盈溢,一气呵成,写下了此诗。全诗共8节。一、二节写听到夜莺歌声后极为欢欣,渴望借助酒兴,悄然离开尘寰。三、四节诅咒丑恶现实,想象着自己已与夜莺同登天国。五、六节写幻境中诗人醉卧花丛,芳香沁人,还有迷人的夜莺歌声相伴,愿在此种境界中逝去。七、八节赞美夜莺的歌声万古长新,诗人情不能已。最后,幻境消失,诗人恍如置身梦中,不知是睡是醒?诗中以夜莺歌声象征永恒的欢乐与美,同现实人生中的痛苦与不幸对照;这对揭露当时的社会黑暗有一定积极意义。诗人一生贫病交加,终至夭折。他憎恶现实世界的丑恶,企图以自然、艺术和感官的享受构筑一个快乐与美的世界,并将这幻想中的世界置于现实世界之上。此诗最为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点。诗中的描述和咏叹,强烈地表达了对“永恒的美”——大自然的美和艺术的美的崇拜和追求。诗篇讴歌的美和美感是具体的、健康的,决非那种神秘主义的境界。但此诗反映的思想感情也有较明显的局限:全诗囿于个人哀愁的狭小圈子,情调较低沉感伤。此诗极其讲究诗体格律形式和表现技巧的完美,并取得巨大成就,给后世诗人以重大影响。其次,济慈历来强调想象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企望在高于现实生活的充满美感的梦幻世界中寄托对未来的理想,而以诗的想象作为创造的工具。此诗虽名《夜莺颂》,诗中却极少直接描写夜莺,而主要是纵情抒发诗人的主观感受,自由驰骋丰富奇丽的想象,天上地下,往古今日,构成一幅诡谲变幻、绚美多姿的画面,焕发出鲜丽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比喻、夸张等手法,表现出娴熟的诗歌艺术技巧和卓越的才华。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塞外大漠·塞外”类的诗句。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的意思。推荐。爱诗词网。“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塞外大漠·塞外”类的诗句。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北面,隐隐雪山连绵千里。跨越雪山,在河西走廊矗立着一座孤城,与之遥遥相对的是边关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地域的长长画卷,就是西北边塞景象的典型概括。悲壮,开阔而又迷濛的意境里融入了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承担责任的自豪,同时暗含了生活的寂寞、清苦。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全唐诗”第1444页。繁体:“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是關於描寫“繪景狀物·塞外大漠·塞外”類的詩句。青海湖上空,長雲彌漫。湖北面,隱隱雪山連綿千裡。跨越雪山,在河西走廊矗立著一座孤城,與之遙遙相對的是邊關的軍事要塞玉門關。這幅集中瞭東西數千裡地域的長長畫卷,就是西北邊塞景象的典型概括。悲壯,開闊而又迷濛的意境裡融入瞭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註,對自己承擔責任的自豪,同時暗含瞭生活的寂寞、清苦。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全唐詩”第1444頁。拼音:“QingHaiChangYunAnXueShan,GuChengYaoWangYuMenGuan”DeYiSai,QuanShi,ChuChu,JieShi,ShangXi“QingHaiChangYunAnXueShan,GuChengYaoWangYuMenGuan”ShiGuanYuMiaoXie“HuiJingZhuangWu·SaiWaiDaMo·SaiWai”LeiDeShiGou。QingHaiHuShangKong,ChangYunMiMan。HuBeiMian,YinYinXueShanLianMianQianLi。KuaYueXueShan,ZaiHeXiZouLangChuLiZhaoYiZuoGuCheng,YuZhiYaoYaoXiangDuiDeShiBianGuanDeJunShiYaoSaiYuMenGuan。ZheFuJiZhongLeDongXiShuQianLiDeYuDeChangChangHuaJuan,JiuShiXiBeiBianSaiJingXiangDeDianXingGaiGua。BeiZhuang,KaiKuoErYouMi濛DeYiJingLiRongRuLeShuBianJiangShiDuiBianFangXingShiDeGuanZhu,DuiZiJiChengDanZeRenDeZiHao,TongShiAnHanLeShengHuoDeJiMo、QingKu。WangChangLing“CongJunHangQiShou”JiSi“QuanTangShi”Di1444Xie。
语出唐·刘禹锡《酬乐天(白居易)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冬天,被贬在外22年的诗人刘禹锡调回洛阳任分司主客郎中。在北返洛阳经过扬州时,他和因病罢苏州刺史回洛阳的诗人白居易相逢。在相会的宴会上,白居易即席赋诗《醉赠刘二八(禹锡)使君》,对刘禹锡被贬在外22年表示了同情。当时,刘禹锡虽被召回洛阳,结束了贬谪生活,但并未得到重用,故而心情不佳,再加上过去的好友王叔文、吕温、柳宗元等人死亡殆尽,自己只身北返,心情更加沉闷。白居易的诗使得刘禹锡思绪万千,无比悲愤。随即当场挥笔写下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诗的全文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什么病树前头万木春。推荐。爱诗词网。语出唐·刘禹锡《酬乐天(白居易)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冬天,被贬在外22年的诗人刘禹锡调回洛阳任分司主客郎中。在北返洛阳经过扬州时,他和因病罢苏州刺史回洛阳的诗人白居易相逢。在相会的宴会上,白居易即席赋诗《醉赠刘二八(禹锡)使君》,对刘禹锡被贬在外22年表示了同情。当时,刘禹锡虽被召回洛阳,结束了贬谪生活,但并未得到重用,故而心情不佳,再加上过去的好友王叔文、吕温、柳宗元等人死亡殆尽,自己只身北返,心情更加沉闷。白居易的诗使得刘禹锡思绪万千,无比悲愤。随即当场挥笔写下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诗的全文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意思是说:那巴山楚水凄凉而又荒远,我被弃置在那里23年(刘805年秋被贬,826年被召回,首尾共22年,刘、白诗中谓23年,可能是出于诗歌平仄押韵的考虑)。怀念亡友只好吟唱思旧赋,回到故乡我的斧柄已朽烂。沉舟侧千帆竞发飞驰而过,病树前万木争春生机盎然。今天听到您为我吟诗一首,为振奋精神,我把这杯酒喝干。“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常用来比喻腐朽的东西周围,新生的东西仍然不断成长,有着无限的生命力。
二月二日江上行。推荐。爱诗词网。“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是关于描写“场景记叙·踏青”类的诗句。二月二日,江上踏青春游,伴着和煦、怡人的东风和温暖的旭日,一切都散发着浓浓的、融融的春意,就是那动听的笙声,也似乎带着春回大地的暖洋洋的情意。这是诗人写踏青时节,江上春游的感受,朴素自然,读来亲切欢愉。注:二月二日,蜀中风俗为踏青节。李商隐“二月二日”“全唐诗”第6161页。繁体:“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是關於描寫“場景記敘·踏青”類的詩句。二月二日,江上踏青春遊,伴著和煦、怡人的東風和溫暖的旭日,一切都散發著濃濃的、融融的春意,就是那動聽的笙聲,也似乎帶著春回大地的暖洋洋的情意。這是詩人寫踏青時節,江上春遊的感受,樸素自然,讀來親切歡愉。註:二月二日,蜀中風俗為踏青節。李商隱“二月二日”“全唐詩”第6161頁。拼音:“ErYueErRiJiangShangHang,DongFengRiNuanWenChuiSheng”DeYiSai,QuanShi,ChuChu,JieShi,ShangXi“ErYueErRiJiangShangHang,DongFengRiNuanWenChuiSheng”ShiGuanYuMiaoXie“ChangJingJiXu·TaQing”LeiDeShiGou。ErYueErRi,JiangShangTaQingChunYou,BanZhaoHeXu、YiRenDeDongFengHeWenNuanDeXuRi,YiQieDouSanFaZhaoNongNongDe、RongRongDeChunYi,JiuShiNaDongTingDeShengSheng,YeShiHuDaiZhaoChunHuiDaDeDeNuanXiangXiangDeQingYi。ZheShiShiRenXieTaQingShiJie,JiangShangChunYouDeGanShou,PiaoSuZiRan,DouLaiQinQieHuanYu。Zhu:ErYueErRi,ShuZhongFengSuWeiTaQingJie。LiShangYin“ErYueErRi”“QuanTangShi”Di6161Xie。
温庭筠 梦江南。推荐。爱诗词网。唐·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这首小令写倚楼独望归舟的思妇,终盼不来征人,极尽惆怅之情而失望断肠的况味。“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写女主人公早起梳妆洗理已毕,就独自一人依靠在望江楼上一个好的观察角度,眺望江上归舟。这八个字就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及其神情动态,语言简洁、明了。一个“独”字写出了思妇的形单影只,急切盼望亲人早归而能相聚成双的心愿。“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写思妇望穿秋水,帆船儿一条条、一条条的过去,都不是自己心上人所坐。太阳已从东转到西,斜晖脉脉含情,水流悠悠不断,忽又看到那铺满青叶白花的美丽的白苹洲——曾是与亲人执手相别之处,更使她柔肠寸断,不堪回首。“斜晖”照应“过尽”,点明江上船只“过尽”的原因是由于已近傍晚;又与开头的“梳洗罢”相呼应,表现了时间推移的过程。从早到晚,她已经殷殷期待、盼望将要整整一天了!这看出她爱的是如此执着、如此专一。这种深情,与脉脉斜晖、悠悠绿水、江天极目之景正巧妙地交织、融汇在一起。夕阳有意,留恋不忍离去,但时近黄昏,很快就要沉下西山;流水无情,它默默无语地奔流远去。词的开头两句,着意突出思妇想念亲人的感情,期待同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中间两句急转直下,极力描写了妇人希望的全部落空。先扬而后抑,造成了感情的大跌宕,效果鲜明地表现出她失望后内心的寂寞凄凉。女主人公百感交集,凝结成最后一句“肠断白苹洲”!感情发展到了高潮,却又嘎然而止。这最后一句写得自然而不突兀,感情真挚、丰富、强烈。这首词勾画了一位满怀深情盼望男子归来的思妇形象,充分揭示了她希望落空之后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妇女的满腔同情。这与诗人遭受统治阶级排挤,不受重用的悲凉心情是息息相通的。本词朴素自然,简洁清新,没有刻意求工、雕章琢句的痕迹,而用白描手法。虽写思妇爱情,却不俗不艳而空灵疏荡,别具丰神。“斜晖脉脉水悠悠”已为争相引用之名句。作者以纯洁美好、高尚动人的真情感染读者,给人以美的享受,丰富了人类的生活情趣,培养了人们的优美情操。
陆游 书愤。推荐。爱诗词网。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本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当时作者已被罢官六年,退隐于山阴家中。朝廷突然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于是报国之心又复炽燃,追怀往事,不禁感慨万端,因此写下了这首传颂千古的爱国抒情诗。全诗紧紧扣住一个“愤”字下笔,首句即以感愤发端:“早岁那知世事艰?”起得突兀,后三句方才说出感慨的内容,这不仅造成章法上的波折不平,也可见出作者感愤之深,来不及漫漫述说,而是以突然进发的形式倾吐出来。我们先从三、四句说起:“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作者用简笔分叙了自己两次终身难忘的经历。隆兴元年(1163),作者三十九岁,在镇江通判任上,当时张浚以右相都督江淮诸路军,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誓师北伐,朝野均感振奋,作者更是豪气填胸,以为收复故土指日可待;但不久,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张浚免职,一时朝廷内外,和谈之声大起,讳谈战事。另一次是乾道八年(1172),作者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当时王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擘画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作者当时也曾激情满怀,常常骑马击虎,弯弓射雕,“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但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作者运造化之笔,行炉熔之功,把这两次火热的生活,用一联十四字概括了出来,“兼写景象,声色动人,”使全诗避免了“枯竭”之病,从而振起全诗(方东树《昭味詹言》)。这一联在意象的组合上也有很大特色:作者选择最能代表两次经历的事、景、地名联缀成句,且两两相对,不用虚词,使句意内含,充满张力,给读者留下无限广阔的想象天地,境界阔大,情感悲壮,读此,我们仿佛置身于那种可歌可泣的生活中,心中也好似升起一股如山之笔。经历如此,激情如此,而均成梦幻,我们就不难明了作者为什么有如此深沉的感愤了。怨谁呢?不能说,也说不清,于是作者只好以“世事艰”含糊出之,但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窥见作者的隐衷,作者抒己之愤实即愤时。后四句转到现实中来。从过去的经历中作者知道了“世事艰”,现在朝廷又复起用他这么一个“鼓吹抗金”的老人,用意当然是很明显的,但是否与上两次一样,“雷声大,雨点小”,不了了之呢?作者心中不是没有顾虑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恋鬓已先斑”。“塞上长城”,典出《南史·檀道济传》,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投帻怒叱:“乃坏汝万里长城!”作者虽未被杀害,但因主张抗金,被贬多年,“长城”也只能空自期许而已,更何况壮志未酬,人已先老,这是多么令人伤心的事啊!现在,朝廷又起抗金之议,无论是客观形势,还是主观上的士气,都已大不如前,能成功吗?不过作者这种顾虑只是偶尔闪现而已,作者报国之志,日久弥坚,所谓老骥伏枥,壮心未死,只要有机会上抗金前线,杀敌立功,就满足了。作者表示要效法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在这里作者自负亦兼自励。范大士《历代诗发》评曰:“结句自负,妙有浑含。”单纯说他“自负”,就流于片面,“妙有浑含”,则是的评。总之,《书愤》是陆游七律名篇之一,感情沉郁,气韵雄浑。《唐宋诗醇》评曰:“大声疾呼,气浮纸上。《诸将五首》之嫡嗣也。”的确,这首诗,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艺术上说,都是杜甫爱国诗的继承和发展。
湘天风雨破寒初。推荐。爱诗词网。秦观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丽谯吹罢小单于,迢迢清夜徂。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注释】湘:泛指现在湖南一带。丽谯:华丽的高楼。小单于:唐代曲名。即《梅花落》。梁吴均《梅花落》云:“隆冬十二月,寒风西北吹。独有梅花落,飘荡不依枝。流连逐霜彩,散漫下冰澌。何当与春日,共映芙蓉池。”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中吹笛》云:“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徂:过。“衡阳”句:古代相传北雁南飞,至衡阳而返,不再往前。衡阳,今湖南衡阳市。郴阳:今湖南郴县,在衡阳南。和雁无:犹连雁也没有。【鉴赏】秦观词多写相思别离,男女情爱,但这首词写于作者贬谪郴州之际,抒写的是除夕之夜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和思乡之情。除夕之夜,本是中国最隆重的全家团聚的日子,也是最热闹的夜晚。可在这首词中,独自身居贬所的词人在上阕里描写的是一个孤寂的岁暮,忧伤之情通过这一凄凉景象隐隐可见。湘天之内,虽然寒冬转暖,却风雨如晦,深沉庭院中一片空虚,既无同享天伦的妻儿老小,又无串亲访友的亲戚朋友。贬谪之人,在风雨交加中面对空空荡荡的庭院,想象其他人家合家团聚的情景,其凄凉孤独之状,可以想见。“丽谯”两句,写词人所闻。高楼上传来吹奏《小单于》的乐声,引人顿伤自己之飘荡无依,乐声停止,而哀伤难尽,面前是漫漫长夜,清冷孤苦,什么时候才能过去?下阕直抒除岁时的孤独。“乡梦”三句,将其梦想归乡却最终无望,他乡飘零如孤魂游荡的凄楚境地直接点出。归家不成,尚可做梦聊作安慰,但此时连梦也都断绝;旅居在外,即使人心有托,也会孤单思乡,但此时连魂魄都深感孤寂,何况又逢凄风苦雨,夜闻《梅花落》的悲凉曲调。以“峥嵘”形容岁月,可见词人内心对其坎坷生涯的深切感受,似乎每一天都是在煎熬中度过“又”字,写出这种峥嵘岁月的年复一年,每年都似乎给人希望,却又年年失望。“衡阳”句,意为衡阳还有大雁飞去,可以传递书信,位于衡阳之南的郴州却连大雁都不会飞去,哪里会有鸿雁传书这回事呢?词人借衡阳、郴阳地理位置上的差异,巧妙地将自己的孤独绝望用递进关系的词句表达出来,感慨之深,无以复加。全词意象沉郁,心境悲凉,语言虽然浅显,却洗练形象,富有情韵,寄托了作者深深的身世之感,是作者内心无限痛苦的外化。
宋玉对楚王问。推荐。爱诗词网。楚襄王问于宋玉曰①:“先生其有遗行与②?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③?”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④,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⑤,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⑥,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⑦,杂以流徵⑧,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⑨。夫蕃篱之⑩,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髻于碣石(11),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12),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注释】①楚襄王:楚顷襄王,名横,楚怀王之子,前298—前263年在位。②遗行:可遗弃的行为,指不良行为。③士民众庶:士民群众。不誉:不称誉,实际上指人家议论他的不是。④《下里》《巴人》:古时通俗的民间歌曲,当时认为是一种较低级的音乐。⑤《阳阿》《薤(xiè)露》:歌曲名,楚国较高雅的音乐。⑥《阳春》《白雪》:歌曲名,楚国高雅的音乐。⑦引商刻羽:古代以官、商、角、徵(zhǐ)、羽为五音,也称五声。其中商声轻劲敏疾,羽声低平掩抑,所以引高其声而为商音,减低其声而为羽音。刻,削、减。⑧流徵:流动的徵音,其声抑扬递续。⑨杳冥:极高远而看不清的地方。⑩:小鸟。(11)暴(pù)鬐(qí)于碣石:暴,同“曝”,晒,暴露。鬐:通“鳍”,鱼背。碣石,海边的山石。(12)瑰意琦行:卓异的思想和不平凡的行为。瑰,奇伟。琦,美好。【鉴赏】本文属问对体,即假设主客问答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楚辞》中屈原的作品已见这种表现形式或手法,从宋玉以后,运用逐渐多起来,出现如汉代司马相如《难蜀父老》、东方朔《答客难》等采用主客答问手法的名篇。后来,这种表现手法更演变成为辞赋布局谋篇的结构特点。韩愈的《进学解》、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轼的《前赤壁赋》,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本文首先写楚顷襄王责问宋玉“其有遗行与”,为何众人“不誉之甚”。似乎宋玉在政治上受压抑,是其自身有污点,还有舆论所致。而实际上,作者虚设楚王的责问,曲折而委婉地表露出他在仕途上不得志的愤懑之情。宋玉一口承认有“遗行”,不作申辩,希望楚王能宽恕,让他把话说完。而接下来的答辞,表面上与“遗行”无关,实则都是为“遗行”而进行的辩驳。先讲一个故事:一位歌手在郢都唱歌,唱《下里》《巴人》低级通俗的歌时,唱和者数千人;唱《阳阿》《薤露》较高级的歌时,应和者数百人;唱高雅的《阳春》《白雪》时,能合唱的不过数十人;最后唱高难度的变化无穷的歌时,能和者只有几人。曲高而和寡,说明品格高尚者,不为世俗之人所理解。接着以凤、鲲与、鲵作对比,说明渺小的、鲵之类的小人不会理解凤、鲲一类大智者的胸怀与能力。最后以圣人与世俗之民作对比,归结到“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尽管宋玉没有对“遗行”进行辩解,但答辞一完,“遗行”之诬便不攻自破,从而有力地反驳了楚王的责问,真是风行水上,水到渠成。宋玉的高洁清高、不同流俗的品格,完全是通过比喻的方式显现出来。“通篇俱是喻。细玩其顿挫处、出落处、细整处、变化处,机法相生,如环无端。至末一结,则又点睛欲飞矣。”(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徐扬贡评)本文的结构简洁明晰,一问一答,毫无枝蔓。语言生动形象,很有特色,“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曲高和寡”等成语均出自于此。作者:汪平秀知识来源:汤克勤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106-108页.
《梼杌闲评》
历史小说。又名《明珠缘》、《梼杌闲评全传》。50卷,50回,卷首总论1卷,不署作者姓名。关于本书作者,邓之城在《骨董续记》中引《藕香簃别钞》的一段考证,认为本书可能为映碧(即李清)所撰,其根据并不充分,但作者是明末人,当无疑问。书名冠以“梼杌”,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书中的恶人,即魏忠贤、客印月等;一是指史籍,古代楚国有一种史籍名为《梼杌》,即指史事闲评、历史演义的意思。
梼杌闲评。推荐。爱诗词网。《梼杌闲评》历史小说。又名《明珠缘》、《梼杌闲评全传》。50卷,50回,卷首总论1卷,不署作者姓名。关于本书作者,邓之城在《骨董续记》中引《藕香簃别钞》的一段考证,认为本书可能为映碧(即李清)所撰,其根据并不充分,但作者是明末人,当无疑问。书名冠以“梼杌”,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书中的恶人,即魏忠贤、客印月等;一是指史籍,古代楚国有一种史籍名为《梼杌》,即指史事闲评、历史演义的意思。本书以明末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背景,以魏忠贤一生经历为主要线索,将写史与言情结合起来,既叙写了魏忠贤一伙狼狈为奸、干预朝政,结党营私,残害忠良的一系列故事;又描写了戏曲演员魏云卿与流良艺人侯一娘,魏忠贤与客印月、侯秋鸿之间的男女关系。这本书实际上是一部魏忠贤的外传。将魏忠贤与客印月这对男女写成是淮河里的雌雄二蛇转世。前20回,写魏忠贤入宫前的事:他是侯一娘与魏云卿偷情后所生,好动喜武、落魄无赖、四处游荡、结交一群狐朋狗党,与客印月私通,以明珠为信物。20后,写魏忠贤入宫,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献媚取宠,得皇太孙欢心,巧遇入宫做乳母的客印月,旧梦重温,狼狈为奸。图谋实现他们的政治野心。他们欺下瞒上,陷害异已,无恶不作,挟上专权,不可一世。崇祯即位,魏忠贤失去靠山,不断受到弹劾,被迫投环自尽。本书虽是小说,却有很多可信的史料,能补信史之阙,也为研究明末社会习俗及风土人情提供了较详尽的资料。在写作技巧上也有一定的成就。晚清王无生在《中国小说史论》中说:“《金瓶梅》之写淫,《红楼梦》之写侈,《儒林外史》、《梼杌闲评》之写卑劣,……皆深极哀痛,血透纸背而成者也。”反面人物刻画得生动形象,令人叫绝。语言也显得清丽典雅,不粗不俚。鉴于小说中多“淫秽”语,且有因果报应等“邪说”,故于清朝同治七年(1868)被下令禁毁。198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作为《中国小说史料丛书》之一出版了该书校点本。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推荐。爱诗词网。“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是关于描写“场景记叙·别亲送友·以景托意”类的诗句。就在人临途送别之际,秋蝉悲鸣,阵雨急作,想乘此时机逗留一会儿,可是天色已晚,雨又停了,真该动身了。句中以“寒蝉”点出节令,“长亭”暗寓别情,“雨歇”暗示催发,造句工巧,不露斧凿痕迹。注:寒蝉,似蝉而小,又名寒蜩,寒螀,入秋始鸣。长亭,送别或休息的亭子。柳永“雨霖铃”“全宋词”第21页。繁体:“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是關於描寫“場景記敘·別親送友·以景托意”類的詩句。就在人臨途送別之際,秋蟬悲鳴,陣雨急作,想乘此時機逗留一會兒,可是天色已晚,雨又停瞭,真該動身瞭。句中以“寒蟬”點出節令,“長亭”暗寓別情,“雨歇”暗示催發,造句工巧,不露斧鑿痕跡。註:寒蟬,似蟬而小,又名寒蜩,寒螿,入秋始鳴。長亭,送別或休息的亭子。柳永“雨霖鈴”“全宋詞”第21頁。拼音:“HanChanQiQie,DuiChangTingWan,ZhouYuChuXie”DeYiSai,QuanShi,ChuChu,JieShi,ShangXi“HanChanQiQie,DuiChangTingWan,ZhouYuChuXie”ShiGuanYuMiaoXie“ChangJingJiXu·BieQinSongYou·YiJingTuoYi”LeiDeShiGou。JiuZaiRenLinTuSongBieZhiJi,QiuChanBeiMing,ZhenYuJiZuo,XiangChengCiShiJiDouLiuYiHuiEr,KeShiTianSeYiWan,YuYouTingLe,ZhenGaiDongShenLe。GouZhongYi“HanChan”DianChuJieLing,“ChangTing”AnYuBieQing,“YuXie”AnShiCuiFa,ZaoGouGongQiao,BuLouFuZaoHenJi。Zhu:HanChan,ShiChanErXiao,YouMingHanTiao,HanJiang,RuQiuShiMing。ChangTing,SongBieHuoXiuXiDeTingZi。LiuYong“YuLinLing”“QuanSongCi”Di21Xie。
太阳吟。推荐。爱诗词网。《太阳吟·闻一多》全文与读后感赏析太阳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阳!又逼走了游子底一出还乡梦,又加他十二个时辰底九曲回肠!太阳啊,火一样烧着的太阳!烘干了小草尖头底露水,可烘得干游子底冷泪盈眶?太阳啊,六龙骖驾的太阳!省得我受这一天天底缓刑,就把五年当一天跑完那又何妨?太阳啊——神速的金乌——太阳!让我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太阳啊,楼角新升的太阳!不是刚从我们东方来的吗?我的家乡此刻可都依然无恙?太阳啊,我家乡来的太阳!北京城里底官柳裹上一身秋了罢?唉!我也憔悴的同深秋一样!太阳啊,奔波不息的太阳!你也好象无家可归似的呢。啊!你我的身世一样地不堪设想!太阳啊,自强不息的太阳!大宇宙许就是你的家乡罢。可能指示我我底家乡底方向?太阳啊,这不像我的山川,太阳!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太阳啊,生命之火底太阳!但是谁不知你是球东半底情热,同时又是球西半底智光?太阳啊,也是我家乡底太阳!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乡,便认你为家乡也还得失相偿。太阳啊,慈光普照的太阳!往后我看见你时,就当回家一次;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太阳吟》作于诗人1922年在美国留学期间,是诗集《红烛》中一首著名的爱国诗篇。诗人在同年给友人的信中说:“我想你读完这两首诗(按:指《太阳吟》、《晴朝》),当不致误会我想的是狭义的‘家’。不是! 我所想的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的人。”(《致吴景超》)诗人把“太阳”作为自己对话的伙伴和歌吟的对象,看来不是无因的。第一,诗人置身异域,倍受民族歧视,环顾四周,能与自己平等以待、坦诚相对者能有多少?唯独太阳日复一日,“慈光普照”(顺便说一句,人们往往忽略了诗中出现的这四个字,以为不过是一般的形容而已,其实不然),不因肤色不同而有所偏废,这自然令诗人产生亲切之感。第二,古诗云:“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悲歌》)登高望远,所见到的山川、田畴、炊烟之类,同属华夏景物,当然会激起家乡之思,田园之念,在精神上得到某种安慰。可是诗人这一次离家万里,远隔重洋,触目所见,正像诗人在诗中所写的:“这不像我的山川”、“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究竟什么东西才能承担自己感情的重托、成为家乡祖国的象征呢?诗人不由得想起了太阳,是啊,中美两国分别处于地球东西两半球,而太阳给人的感觉不就是由东而西照射大地,换句话说,在美国所看到的太阳不就是刚从东方的祖国上空一路照射过来的吗?蓄之既久,其发必速,正是诗人胸中久久翻滚着爱国的波涛,一旦找到了喷射口(“太阳”这个象征物),才立刻奔泻而出,转化成了这首激情澎湃、势不可遏的诗篇。找到“太阳”这个象征和寄托的物体只是第一步,重要的还在于善于寄托和象征,多方面地发掘和展现它的丰富内涵。诗人情之所钟,意之所托,使得太阳开始具有独立的个性和活泼的生命,而不是成为有些人笔下那种任意搓捏和驱遣的道具。在诗中,太阳时而再现了远古神话中的风采:驾上六龙,乘车西向,化为金乌,急速飞翔;时而具有游子般的身分和遭遇:奔波不息,无家可归;时而又成为“生命之火”,象征着东半球的情热和西半球的智光……太阳原本只有一个,但在诗人激情的作用下,竟然具有如此缤纷的色彩和不断变换着的形象,真是令人叹为观止。从另一方面说,也只有如此多姿多彩的形象,才能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家乡之思、邦国之念,从而激起广大读者的共鸣。人们论诗,爱说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太阳吟》自然也不例外,不过它所写的“景”并非简单的客观存在,而是更多地活跃在诗人的想象之中,潜藏于诗人平日对异国他乡的痛切感受、对神话传说的浸润研究和对东西文化的深沉思索之中,这样“交融”而成的诗篇,比起那些就实地所见的平平之景抒人之皆有的浅浅之情的作品来,当然要超出好多了。把握和发掘了对象的丰富内涵,还要出之以相应的结构和安排,这也是诗歌创作中不能忽视的问题。如果说抒情诗的主要内容离不开感情,那么它在章法(布局谋篇)上要做的就是按照感情的变化和层次加以安排(即不是像叙事作品那样侧重于情节安排)。这对于《太阳吟》这样内涵丰富、感情激越、时间和空间的跨度较大的作品来说尤为重要。试想,如果平铺直叙,缺乏波澜起伏,怎能摇荡心灵、震慑魂魄?《太阳吟》对太阳一吟再吟,亦即意味着诗人对太阳的感情一变再变:始而是埋怨太阳(惊醒了游子的还乡梦);继而是请求太阳(免受缓刑、望见家乡);第五、六节把太阳当成朋友,频频询问家乡情景;第七、八节又转而把太阳当成患难与共的知己,同诉身世,共觅家乡;最后,诗人眼看还乡无望,归期难定,索性认太阳为家乡,诗人对太阳的感情真是富于变化,不可穷尽! 还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如此逐层变化而又逐层深入的感情,是通过相当整齐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太阳吟》每节三行,一韵到底,各节第一行均以“太阳啊”呼语领起。诗人这样安排,既符合他建立格律诗的总的诗歌主张,也和《太阳吟》这首具体作品反复吟咏的特性相吻合,可说是文质俱佳,内容和形式相得益彰。
惟三月哉生魄,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东国洛,四方民大和会。侯、甸、男邦,采、卫百工、播民,和见士于周。周公咸勤,乃洪大诰治。
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惟时怙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越厥邦厥民。惟时叙乃寡兄勖,肆汝小子封在兹东土。”
康诰。推荐。爱诗词网。惟三月哉生魄,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东国洛,四方民大和会。侯、甸、男邦,采、卫百工、播民,和见士于周。周公咸勤,乃洪大诰治。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惟时怙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越厥邦厥民。惟时叙乃寡兄勖,肆汝小子封在兹东土。”王曰:“呜呼!封,汝念哉!今民将在祗遹乃文考,绍闻衣德言。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乂民。汝丕远惟商耇成人,宅心知训,别求闻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弘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废在王命。王曰:“呜呼!小子封,恫瘝乃身,敬哉!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往尽乃心,无康好逸豫,乃其乂民。我闻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惠不惠,懋不懋。“已!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应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王曰:“呜呼!封,敬明乃罚。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自作不典,式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适〔51〕尔,既道极厥辜〔52〕,时〔53〕乃不可杀。”王曰:“呜呼!封,有叙时〔54〕,乃大明服,惟民其敕懋和〔55〕。若有〔56〕疾,惟民其毕弃咎。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非汝封刑人杀人,无或〔57〕刑人杀人。非汝封又曰劓刵人〔58〕,无或劓刵人。”王曰:“外事〔59〕,汝陈时臬〔60〕,司师〔61〕,兹殷罚有伦〔62〕。”又曰:“要囚〔63〕,服〔64〕念五六日,至于旬〔65〕时,丕蔽要囚〔66〕。”王曰:“汝陈时臬,事罚〔67〕。蔽殷彝,用其义〔68〕刑义杀,勿庸以次汝封〔69〕。乃汝尽逊〔70〕,曰时叙〔71〕,惟曰未有逊事〔72〕。已!汝惟小子,未其有若汝封之心〔73〕。朕心朕德惟乃知。”“凡民自得罪,寇攘奸宄,杀越人于货,暋〔74〕不畏死,罔弗憝〔75〕。”王曰:“封,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76〕。子弗祗服厥父事〔77〕,大伤厥考心。于父不能字厥子〔78〕,乃疾〔79〕厥子。于弟弗念天显〔80〕,乃弗克恭厥兄〔81〕,兄亦不念鞠子哀〔82〕,大不友于弟。惟吊兹〔83〕,不于我政人〔84〕得罪,天惟与我民彝大泯乱〔85〕。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罚〔86〕,刑兹无赦。“不率大戛〔87〕,矧惟外庶子、训人〔88〕,惟厥正人越小臣诸节〔89〕,乃别播敷〔90〕,造民〔91〕大誉,弗念弗庸〔92〕,瘝厥君〔93〕,时乃引恶〔94〕,惟朕憝〔95〕。已!汝乃其速由兹义率杀〔96〕。亦惟君惟长〔97〕,不能〔98〕厥家人,越厥小臣、外正,惟威惟虐〔99〕,大放〔100〕王命,乃非德用乂。汝亦罔不克敬典〔101〕,乃由裕民〔102〕,惟文王之敬忌〔103〕,乃裕民曰:‘我惟有及〔104〕’,则予一人以怿〔105〕。”王曰:“封,爽惟民迪吉康〔106〕,我时其惟殷先哲王德〔107〕,用康乂民作求〔108〕。矧今民罔迪不适,不迪则罔政在厥邦。”王曰:“封,予惟不可不监,告汝德之说于〔109〕罚之行。今惟民不静〔110〕,未戾〔111〕厥心,迪屡未同〔112〕,爽惟天其罚殛我〔113〕,我其不怨。惟厥罪无在大,亦无在多,矧曰其尚显闻于天〔114〕?”王曰:“呜呼!封,敬哉!无作怨,勿用非谋非彝蔽时忱〔115〕。丕则敏德〔116〕,用康〔117〕乃心,顾〔118〕乃德,远乃猷〔119〕,裕乃以民宁〔120〕,不汝瑕殄〔121〕。”王曰:“呜呼!肆〔122〕汝小子封,惟命不于常,汝念哉!无我殄享〔123〕。明乃服命〔124〕,高〔125〕乃听,用康乂民。”王若曰:“往哉!封!勿替〔126〕敬,典〔127〕听朕告,汝乃以殷民世享。”〔注释〕 惟:句首语助词。魄:又作朏、霸,月光。哉生魄:一名既生霸,其在一月中所指具体日期,各家说法不一。王国维认为商周以月纪时,将一月顺次分为以下四期: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也有以其为每月初二或十五的。 周公:武王弟。名姬旦,助武王灭商。武王死,辅助成王。基:始。东国:国土的东部。洛:洛邑,在今洛阳。 邦:国。侯、甸、男:诸侯国的不同等级。 采、卫:诸侯国的不同等级。百工:百官。播民:播迁之民,被迫迁徙的殷民和其他部族之民。 士:即事,服役。 咸:全都。勤:慰劳。 洪:代,代替成王。诰治:为政训词。自“惟三月”至“诰治”的四十八字,与下文内容不一,北宋苏轼认为是《洛诰》之简错杂于此。其后,学者多持此说。 王:成王。若:如此、这样。 孟侯:诸侯之长,诸侯领袖。 小子:周代对年幼者的称呼。封:姬封,即康叔,初封于康(今河南禹县西北)。平定管蔡武庚之乱后,周公以商故都周围地区封予,建国卫,都沬(今河南淇卫)。 惟:只。乃:你。丕显:英明。考:父。 克:能。 庸庸:任用理当被任用者。 祗(zhī)祗:敬重理当被敬重者。 威威:惩罚理当被惩罚者。 显:显示,公告。 用:施行,指施行明德慎罚。肇:开始。区:地区。夏:华夏。 越:跨越,由……起。 西土:国土的西部。 时:是、此。怙(hù)冒:勤勉。 殪(yì):死。在此作动词,为灭亡之意。 诞:大。前一厥字指天,后二厥字指殷。越:统治。 时叙:承顺。寡兄:大兄,指成王。勖:勤勉。 肆:因此。汝:你。兹:此。东土:指前商都及其周围。 在:观望。祗:敬。遹(yù):遵循。乃:你。文考:父亲文王。 绍:继续。闻:听取。衣:依。德言:德教。 往:往后。敷:普遍。哲:圣明。 乂(yì):治理。 丕:语助词。远:深远。惟:思。商:殷商。耇(ɡǒu):老。耇成人:德高望重的老人。 宅:同度,忖度。心:心思,指殷民的思想、心理、情感。训:教导。 康:安乐。 弘:弘扬。天:天道。 若:如果。裕:充满。 恫(tōng):痛。瘝(guān):病。恫瘝,指苦心志劳筋骨,勤于为政治民。 棐(fěi):非。忱:信,诚。 往:前往封地。豫:乐。 惠:顺服。 懋(mào):勉力。 已:同“噫”,感叹词。 惟:虽。 服:责任。惟:是。弘:大。 宅:度量。 作新民:改造殷民使之弃旧从新。 敬:谨慎。明:严明。 眚(shěng):省悟。 乃:你,指犯罪者。终:始终。 不典:不合法典规定。 式:样式,样子。尔:如此。 灾:哉。 〔51〕适:偶然。 〔52〕道:法律。极:穷尽。厥:他。辜:罪。此句意为按照法律来追究他的罪行。 〔53〕时:是,这。 〔54〕有:能。叙:顺。时:是,这。 〔55〕敕(chì):勤劳之意。和:协和。 〔56〕有:于,对待。 〔57〕或:有人。 〔58〕劓(yì):割劓。刵(èr):割耳。劓、刵,在古代都是肉刑。 〔59〕外事:外朝之事。 〔60〕陈:宣布。时:是,这。臬(niè):法律。 〔61〕司师:治理民众。 〔62〕殷罚:殷商的刑罚。伦:法。 〔63〕要:察劾。要囚:劾实囚情。 〔64〕服:思。 〔65〕旬:十日。 〔66〕丕:乃。蔽:断狱、判决。〔67〕事罚:从事惩罚。 〔68〕义:宜。 〔69〕勿庸:不用。次:恣。 〔70〕尽:全。逊:谦恭。〔71〕时叙:即叙时。 〔72〕惟:应当。未有逊事:此句宜理解为未有一事不谦恭。 〔73〕若:如。心:心思。 〔74〕暋(mǐn):强悍。 〔75〕憝(duì):怨恨。 〔76〕矧(shěn):亦。惟:是。友:友爱兄弟。 〔77〕祗:敬。服:治理。厥:其,指子。 〔78〕字:爱。厥:其,指父。 〔79〕疾:恶,厌恶。 〔80〕天显:天所显示的。 〔81〕克:能。恭:恭敬。厥:其,指弟。 〔82〕鞠子:稚子。哀:哀其缺乏教养。 〔83〕吊兹:至此。 〔84〕政人:执政之人。 〔85〕彝:法。泯乱:混乱。 〔86〕乃:你。其:即将。由:根据。 〔87〕率:遵循。戛:常,常法。 〔88〕矧:亦。惟:是。外庶子、训人:都是官名。前者掌管公卿子弟教育,后者掌管一般教育。 〔89〕惟:和。厥:其,指外庶子、训人。正人:官名。越:与。小臣:官名。节:表明官员身份的符节。 〔90〕乃:就。别:另外。播敷:公布政令。 〔91〕造:诈。造民:以讹言蒙骗民众。 〔92〕弗庸:不执行法律。 〔93〕瘝:疾恶。君:国君。 〔94〕时:是。引:助长。 〔95〕惟:是。憝:厌恶。 〔96〕由:根据。兹:此、这,指上述罪行。义:宜。率:法。率杀:依法处死。 〔97〕君:国君。长:执政官。 〔98〕能:善。不能:不能善于教导管束。 〔99〕越:和。小臣、外正:官吏名。惟威惟虐:作威肆虐。 〔100〕放:逆。 〔101〕克:能。敬典:敬重法典。 〔102〕由:由此。裕民:诱导民众。 〔103〕敬忌:尊敬与畏惧。 〔104〕及:汲,努力之意。 〔105〕予一人:成王自称。怿(yì):高兴。 〔106〕爽惟:句首发语词。迪:道。吉:善。迪吉:走上正道。 〔107〕时:是。惟:思虑。 〔108〕作求:达到所追求的最终目的。 〔109〕于:与。 〔110〕不静:不安定。 〔111〕戾:安。 〔112〕迪屡:屡次教导。未同:民众未曾认同所说,服从统治。 〔113〕其:将。殛:诛责。 〔114〕矧:况且。尚:还。 〔115〕彝:法。时:是,指代康叔的治国之志。忱:诚。 〔116〕丕则:于是。敏德:仁爱而顺时者。 〔117〕康:安。 〔118〕顾:顾念。 〔119〕猷:谋略。 〔120〕裕:丰裕。以:于。 〔121〕瑕:疵,指过错。殄(tiǎn):灭绝。不汝瑕殄:不会因你的过错而要灭绝你。 〔122〕肆:当今。 〔123〕殄享:灭绝祭祀,指被殷民推翻统治地位。 〔124〕明:勉力。服命:职责。 〔125〕高:扩充。 〔126〕替:废除。 〔127〕典:常常。〔鉴赏〕 本文是周公借成王之名,教诲康叔治国之道:明德慎罚,勤政教民,不废王命,以永远保持政权不失。自“惟三月哉生魄”至“乃洪大诰治”一段,根据北宋苏轼的说法,为《洛诰》之文错简于此篇者。然亦可视为周公在康叔前往封地之前加以训诫的背景。从“王若曰”到“肆汝小子封在兹东土”一段,指出“明德慎罚”使周国代殷而有天下,教育姬封要铭记前人的功业,认识到政权得来不易。其后直至“作新民”三个自然段,周公要康叔继承文王传统,遵循古圣王之道,尽心尽力治理好殷商遗民。此后之“王曰”至“则予一人以怿”数段,周公再三告诫康叔治民如保赤子,要慎罚严明。其下之“王曰”至结尾,指出康叔应当谨慎行政,推行德政,深谋远虑,善待殷人,以永保对殷民的统治。在《康诰》里周公不断地讲到天,但是周人天的观念不同于夏商二代。《礼记·表记》的作者曾说:“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郭沫若根据他对周初传世文献和彝鼎铭文的研究,在1935年得出如下结论:“凡是极端尊崇天的说话是对着殷人或殷的旧时的属国说的,而有怀疑天的说话是周人对着自己说的。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这就表明周人之继承殷人的天命思想只是政策上的继承,他们是把宗教思想视为了愚民政策,自己尽管知道那是不可信的东西,但拿来统治素来信仰它的民族,却是很大的一个方便。自然发生的原始宗教成为了有目的意识的一个骗局。”(《先秦天道观之进展》)周公对其兄弟姬封所说的话,尊崇天、帝的话,较之其他周人对自己人说的话中要多、要重。这可能是姬封所受的封地,原是殷纣王子武庚之地,那里的居民是迷信天的殷人。这些话与其说是给姬封的,毋宁说是为着让殷民知道,是假天之威,使殷人认同“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而做周的顺民、卫的顺民。在假天威治殷民的同时,周公又向姬封指出天命是可变的(“天命不于常”),就是说天并不总是始终不变地让一个君主治理一个国家,他可能会撤消其命令,让另外一个人取而代之。因此周公警告姬封说天是可怕的,天命是靠不住的(“天畏棐忱”)。在周公看来,决定国家兴亡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民心的向背,民心是容易看到的。周公在天命观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是把天命与民情联系起来,认为天命体现于民情。所谓“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就是说天是不是真正地帮助你,是通过民情表现出来的。他指出,当时天下的臣民还很不安定,还没有完全服从君王的统治,这就是天的惩罚(“爽惟天其罚殛我”),因此他警告姬封,民众的怨恨如不加以慎重的对待,是非常可怕的。周公以民情说天命,实际上就是把民情提升到天命的高度,从而把民情神圣化,这样原先作为神本论的天命观就迈出了走向人本论的决定性的一步。这是中国民本论的起源,此后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鲜有离开民情言天命的。在政治思想方面,周公德刑并用,明德慎罚的主张就是这一思想的核心。周公进一步强化了周人重德的倾向,推行德政是《康诰》的一个主要论题。他总结古代的治国经验说,以德治国是古圣王开创的优良传统(“绍闻衣德言”),因此他教育姬封自身要有美德(“德裕乃身”),不能贪图享受,同时大力推行德教,教育人民做到孝、恭、慈、友,遵守法律。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使社会保持安定。《康诰》以很大的篇幅谈论刑罚问题,这在儒家经典中是少见的,这表明周公把刑罚作为治国的一个重要手段。后世的孔子不愿多谈刑罚问题,与此不同,周公不讳言刑罚,但是他主张用刑罚一定要慎重(“敬明乃罚”)。这一主张是对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重要贡献。慎刑的思想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刑罚决不能伤及无辜,即所谓“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只打击那些真正需要打击的人(“威威”)。第二,不要按照个人的好恶、情感来行罚,要以上天的名义、严格按照法律准则定罪,而且要把这些准则公布于众。值得注意的是,周公主张对于殷民应当按照商朝的法律定罪(“兹殷罚有伦”,“蔽殷彝,用其义刑义杀”)。第三,惩罚轻重决定于是否故意犯罪,如不是故意的,愿意悔改,即使罪行大,也不要定重罪;相反,虽然罪行小,却屡教不改,表明他是故意犯罪,那就要重罚。第四,对犯人的供词要仔细地分析、调查,审慎地加以鉴定,通常要五、六天到十天的时间加以考虑,尽量减少错误。第五,对于那些不遵循国家大法、欺骗民众、为非作歹的官员必须加以严惩。因为是他们严重地损害了民众的利益,造成民众与国家的对立。《康诰》证明中国自商朝起即有法律,那种认为中国古代有德无法的观点是无根之谈。周公吸收并发展了古代的政治思想,德刑并用,成为后世历代沿袭的传统。
神女峰翻译。推荐。爱诗词网。《神女峰》舒婷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是谁的手帕突然收回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当人们四散离去,谁还站在船尾衣裙漫飞,思想如翻涌不息的云江涛高一声低一声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为眺望天上来鸿而错过无数人间月明沿着江岸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上痛哭一晚【赏析】成千上万的人曾经经过三峡神女峰,多被这里迷人的景色和美丽的传说所吸引。而作者经过这里时却激起了一种与传统感情意向截然不同的情绪。当大家正挥舞各色手帕时,有人的手却“突然收回”,并用这双挥舞的手“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这里的“挥舞”、“收回”、“捂住”一连串的动作,表示了抒情主人公感情跌宕的变化和有所顿悟。于是当人们四散离去,而她“还站在船尾/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江涛/高一声/低一声/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诗人对代代相传的美丽传说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她从女神的处境中,看到了这一形象使人痛苦和悲哀的地方。在作者看来,在神女所受的各种赞美和所得的各种荣誉中,有不少正是封建意识加在她身上的束缚和禁锢,这一备受人们赞美的形象是一个“美丽的梦留下”的“美丽的忧伤”。诗人希望20世纪的人们要作一个勇敢而实在的人,要敢爱、敢恨,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大胆地创造幸福。因而诗人发出了“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上痛哭一晚”的呼唤。这首诗表现出了作者强烈的艺术个性。诗采用了她惯用的第一人称表白方式,但是却又将“我”分裂为二:一是化为“谁”这种不确定的第三人称,并作为表述主体;另一化为观察这一情景的“旁观者”。这种“分裂”和“外化”,使得主观感情的表达更能便于驾驭,同时,内在情感借助于“外化”人物的动作、听觉、视觉以及客观景物的描绘,从而使得抒情主体丰富的心理内容由这种“外化”的暗示大大加强和深化了。
君住长江头全诗。推荐。爱诗词网。卜算子(宋)李之仪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何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的这首词,利用《卜算子》特有的轻盈辗转的格调形式,反作用于词中的抒情内容,亦即女主人公的彷徨辗转的风怀,从而加强了以迷乱表痴情的艺术效应。轻盈辗转给人以流动感,而痴情执着却给人以凝重感。这二者在李之仪笔下竟然统一了起来。当然,占主导地位的还是流动感,凝重感只是到结尾,特别是结句中才一跃而出。流动感的表征是什么?显然是滚滚滔滔、无终无止的大江之水。“江水”,是联系上、下片的锁链,但更是十分贴切地表达女主人公魂牵梦萦的火热恋情的艺术形式。大江,不仅是这一对恋人长期生活的共同地区,而且它更具有沟通他们俩心灵的魔力。不言而喻,这里反复出现的“江”已经不是纯客观的大自然了。从共同住所来说,它固然是实际空间,然而从词人心头、笔下所别具的匠心来说,却绝对不容许读者把它死死局限为作为自然物的长江。为此,从这个角度说来,一头一尾的长江正有点象美国美学家苏姗·朗格所称的“虚幻空间”。这作为艺术背景的长江孕育着主人公的爱情。因而我愿意借镜苏姗·朗格之说,作为主人公爱情空间的这一长江,恰恰可以说是这一对恋人的“心灵的住所”。如果说心灵的住所只意味着一“头”一“尾”迢迢相隔的长江,我想这不免有点皮相。更重要的应该是:这一对恋人绝不因为住地的一“头”一“尾”之隔,而扼杀了他们的灵犀一点。这正因为,他们心灵的住所是作为共同心理空间的长江,这一来该多好!“同饮长江水”的“饮”字内涵可深刻极了。说二人饮水相同含意固然也很深刻,但更妙者在于“饮”字的引伸。比如,这一对恋人可以面对江水默然而思,可以极目江上远山悠然而望,当然,也还可以从自己饮水时的遐思推想到对方饮水时是何种滋味,以及江水是否有灵能把江头江尾各人的心情互为传达……这些,也都不妨凝缩在“饮”字之中,让词人丰富的情感和联翩的想象外化,一并蕴含在“长江”这一心理空间之中,以显示其审美,坚韧张力。张力的主要表现原来是感情的多方交织,错综与回环的一张一弛,“绪益乱则忧益深,所寄益远”(周庚:《寄夫子》)。由此可见,词人借主人公的自诉而摄取长江整体作为背景的这种写法之所以获得艺术优势,正是由于作者在有意无意间利用江水的滚滚滔滔升华而为艺术的张力。长江的波涛化而为感情的波涛,再化而为艺术节奏的波涛。大江东去,该是经过了多少回环曲折,而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又该是多么辗转反侧!“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千里迢迢,已经是够失望之情了,而况又同饮长江水,这不是更容易触动相思了么?它一方面会增添失望的苦痛,但另一方面,也不妨说藉饮水之同而形成一种微妙的心灵的贴近,从而使人感到慰安。“失望——失望的加深——失望的补偿”,这情绪可真复杂极了。更妙的是下片开始,一阵层云浓雾陡然喷涌而来。一想到江水东流的无休无止,如何能不为长愁难销而恨?于是,这便一转为失望。但结尾忽又陡然一变。几经转辗,意志的坚强升华到一个从所未有的高度。原来是平静悠徐的意象由于情感激化而迸发出火花。江水东去何愁?江头江尾的分离何恨?只要此志不渝,此心相通,山盟海誓终将会天长地久。这便是主人公对她意中人的期望、爱抚、信任,也可以说是她要和对方誓以爱情坚贞的自许和为之共勉。这一个情感高潮的喷薄,就远远超越过前面的慰安,更可以说是爱情的最后胜利在握了。综观词的通体,情感的旋律一低一高,表现为主人公心情的一悲一喜,当然也外化为诗歌力度的一抗一坠、一浮一沉、一强一弱和一张一弛;而结句则是火热感情的最强烈的进发。这种起伏跌宕是诗人内宇宙感情变幻的波涛,也是作为诗人外宇宙的艺术节奏的波涛。它们统一于“长江”这个爱情的心理空间之内。这波涛是层层推进的,由焦愁、忧心终于转而为一无所畏,给予读者以开拓形式的张力的美感。但同时,这波涛也有它的回环。长江头、长江尾、思君、见君、此水、此恨、君心、我心,一再重迭,一再复沓,这又给读者以回归之感。直中有曲,前进中又偶一回头,越发增添恋人思远的余味。长江,这爱情的心理空间表现了多维的立体形态。
哀怨起骚人。推荐。爱诗词网。李白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李白《古风》共五十九篇,本诗居其首,属论诗述志之作。开头两句,是诗人评论与思考的出发点:“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诗序》云:“雅者,正也。言王政所由兴废也。”《诗经》中的“大雅”是西周的政治诗,这里代表雅正中和的正统诗风。《论语·述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里就以“吾衰”代指孔子自叹衰老。回顾诗歌发展的历史,诗人不禁深深感叹:随着西周的衰落,象“大雅”那样反映社会政治的诗篇早就无人创作了,但总还有孔子为之删订、传习,使其精神得以张扬,而孔子老去以后,又有谁来弘扬这一传统的诗道呢?视《诗经》为诗歌的最高典范,视孔子为正统诗道的维护者和发扬者,这并非李白一个人的认识,可以说是当时一般诗人所共有的态度。当然,其着眼点并非《诗经》的形式,而是其强烈的现实意义与美刺作用。本诗就是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来评论诗歌发展的历史和抒发自己的怀抱的。李白接着,诗人结合时代政治的特点分四个阶段评述了诗歌的变迁与发展。第一阶段是春秋到战国时期:“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平王东迁,周室衰微。《诗经·国风》中的“王风”,是周东都洛邑王城畿内的民歌,其第一首《黍离》,表现周大夫见宗庙宫室毁坏的忧思,后人常用来作为“王风”的代表,有所谓“王风哀以思,周道荡无章”(晋代谢瞻诗)之说。可是,春秋以后,这种有强烈忧国之情和现实之感的诗风犹如被委弃于草莽之中,战国的诗歌园地荆棘遍地,杂草丛生,一片荒凉。诸侯间龙争虎斗,相互吞并,到处是兵祸战乱,直到秦用武力统一中国为止。这样一个动乱的年代,哪里还能顾及诗道的复兴?第二阶段是战国到两汉:“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正声”是指“大雅”、“王风”等雅正中和之声。“骚人”指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作家。《史记·屈原列传》:“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中和雅正之声已何其遥远微茫,代之而起的是战国后期屈原等人哀叹国事、怨恨奸佞的《离骚》等作品。屈原以后,楚辞也逐渐衰颓下去,于是,汉代的司马相如、扬雄等奋起力挽颓波,开拓了“赋”这一“古诗之流”(班固《两都赋序》),并使其汪洋恣肆,盛极一时。这里,诗人虽然把楚辞与汉赋看成相对于《诗经》正声的“变”和“流”,但用的还是肯定语气。第三阶段是魏晋以后:“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宪章”是法则制度,这里指古诗的法度。诗人认为诗歌发展中的兴隆和衰退,虽然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千变万化,但总的来说,作为古诗的法度是已趋沦丧了。建安(东汉献帝年号)时代,三曹、七子与蔡琰的诗歌,慷慨悲壮,能反映社会现实,还具有“建安风骨”。建安以后,诗风则浮靡华艳,无足珍视。李白一向崇尚清新自然的风格,反对华靡绮丽的诗风,但所谓“不足珍”者,只是与前代诗歌相对而言,并非真的认为六朝诗歌一无可取。事实上,李白对六朝诗人庾信、谢灵运、谢朓等相当敬重,特别推崇谢朓,有“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之句。第四阶段是初盛唐:“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垂衣”,原指无为而治,《周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这里是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意思。诗人赞美自己所处的正是圣明时代,这才恢复了古代的淳朴之风。社会安定,崇尚自然,众多才士适逢清明盛世,乘着大好时运,充分施展各自的才华,犹如“飞鸣振羽,腾龙跃鳞”(王彪之《登会稽刻石山诗》)。诗歌的形式和内容都很出色,竞相发出耀眼的光辉,众多的作品就象繁星布列于秋夜的天空。诗人满怀热情,盛赞当代诗苑的繁荣景象,并归功于政治的清明,其喜悦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所谓“复元古”,也需灵活地看,并非真的恢复上古诗歌的面貌,而是摈弃绮丽华艳的诗风,发扬诗歌反映现实、美刺比兴的传统,崇尚“清真”、“文质相炳焕”,所以名曰“复元古”,实为创新风,是古代诗歌传统的新发展。在回顾与评析历代诗歌的变迁发展后,诗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自信心,申述了自己的志向抱负:“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孔子序《书》删《诗》作《春秋》,直到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西狩获麟,他记下了这一条后才停笔,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光辉业迹。孔子作《春秋》止于“获麟”,是感于仁兽出于乱世,后两年即卒。诗人用这一典故,显然不是感慨世衰,而是表达一种信念,一定要创造出众人瞩目的惊世之作,象孔子那样,写到“获麟”时才放下手中的笔。在这里,诗人那“济苍生”、“安社稷”(《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抱负和“天生我材必有用”(《行路难》)的自信跃然纸上。昌黎云:“齐梁及陈隋,众作等蝉噪。”太白则云:“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是从来作豪杰语。“不足珍”,谓建安以后也。《谢眺楼饯别》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语可证。(沈德潜《唐诗别裁》)青莲一生本领,即在五十九首《古风》之第一首,开口便说:《大雅》不作,骚人斯起,然词多哀怨,已非正声;至扬、马益流宕,建安以后,更绮丽不足为法;迨有唐文运肇兴,而已适当其时,将以删述,继获麟之后。是其眼光所注,早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直欲于千载后上接《风》《雅》。盖自信其才分之高,趋向之正,足以起八代之衰,而以身任之,非徒大言欺人也。(赵翼《瓯北诗话》卷一)王氏士祯曰:“唐五言古诗,李白、韦应物超然复古”。按左司五古,高步三唐,然持较青莲,色味不欠,形神顿跼,似难连类而及……李白胸次高阔,直将汉、魏,六朝一气铸出,自成一家,拔出建安以来仰承《三百》之绪,所谓“志在删述”、“垂辉千春”者也。(潘德兴《养一斋李杜诗话》卷一)
山中留客张旭。推荐。爱诗词网。张旭《山中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这首诗开始一句,就着力描绘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物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出满目生机,将大自然的美景全都囊括在这一句诗里了。“莫为轻阴便拟归”这是挽留客人,面对这美不胜收的景致,怎能因为天边一片阴云就打算回去。光劝说客人还不够,还要使客人真正安下心来,这就写出下文:“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即使是晴朗的天气,在这雨水充足、空气湿润的春季,走到这云深雾锁的山中,那空中的濛濛水气及青草和树叶上的点点露水,也会沾湿衣裳。然而,这也是一种美妙的境界。要欣赏这春山美景,就要有“沾衣”的思想准备。这首诗是主人留客人,使之由“怕雨”转为“不怕雨”,由“拟归”变为“不归”。这里不但有景、有情,而且还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有着悠然不尽的韵味。
丰乐亭游春。推荐。爱诗词网。宋·欧阳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注释】丰乐亭:在今安徽滁(chú)州。游春:春天外出游玩。红树:开满红花的树。欲:将要。斜:太阳下山。长郊:广阔的郊外。无涯:没有边际。不管:不顾。春将老:春天即将逝去。来往:来去往返。踏:踩踏。【大意】将要落下的太阳,映照着开满红花的树和青翠的山峰。广阔的郊外,碧绿的草地一望无际。游人们不顾美好的春天即将过去,还在丰乐亭前来往玩耍,踩踏着满地落下的花儿,欣赏这美好的春色。知识来源:何小宛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133页.
【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出处】唐·张继《枫桥夜泊》。【意思】月亮渐渐落下去了,乌鸦啼叫,满天皆霜,面对江枫渔火,愁思起伏,久久不能入睡。描画出了一幅秋夜旅泊图,衬托了无法排遣的行旅之愁。【鉴赏】夜深了,月亮已经落下去了,在这宁静的夜晚,时不时传来几声乌鸦的叫声,冷气逼人,寒霜似乎铺满了整个天空。江边的枫树、渔舟的火光则始终陪伴着内心忧愁夜不能寐的诗人。诗歌的物象密度很大,以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天”三词分别叙述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渲染出一幅宁静清冷的苏州水乡秋夜图。“江枫”“渔火”一动一静,一明一暗,却似乎有了生命一般,被诗人人格化,能够陪伴着愁绪满怀、夜不能寐的诗人。诗句表现了羁旅者孤茕寂寥的心情。【英文翻译】1.Atmoonsetcrythecrows,streakingthefrostysky;Dimlylitfishingboats'neathmaplessadlylie.(许渊冲译)2.Themoonsets,crowscawandfrostalloverthesky;Withriversidemaples,fishermen'slamps,Isleepinwoe.(海外逸士译)3.Themoonsetting,crowscawing,frostoverfillingtheskies,Themaplesriverside,lampsaboard,sadthefishermen'seyes.(译者未知)【全诗】《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注释】①枫桥:在江苏苏州市门外。②乌啼:乌鸦啼叫。③“江枫”句:岸边枫树与渔船上的灯火伴着满怀愁思的旅人入睡。④姑苏:苏州市西南有姑苏山,所以苏州城亦称姑苏城。⑤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一个寺院,至今犹是苏州名胜古迹之一。⑥夜半钟声:唐代寺院有夜半打钟的习俗。诗中的写法,并不是作者心神恍惚的错觉,也不是作者故意雕饰而生造气氛,写的完全是生活真实,在唐人诗中写夜半钟声者非止张继一人。于鵠诗“遥听缑山半夜钟”,白居易诗“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皇甫冉诗“秋深临水月,夜半隔山钟”,陈羽诗“隔水悠扬午夜钟”,皆可参证。【赏析】这是作者行旅途中,夜半泊舟姑苏城(今江苏苏州)外枫桥时的留咏,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片淡淡的、朦胧的忧伤情绪。夜半泊舟,凭舷独坐,百无聊赖,信目而眺,首先见到的是什么呢?自然是夜空远水了,因此首句便写仰首所见之远景。“月落”谓夜之深而暗,“乌啼”觉夜之凄而寂,“霜满天”感夜之冷而廓,这样一开始便为全诗创造了一种寂寞伤感的气氛。次句为平望之近景,为首句那清冷的基色作了一番点染。江枫、渔火皆为偏暖偏亮的红色,正如“鸟啼山更幽”中的山之更幽,是因为静中略添微响的缘故,这里冷中稍暖,愈觉其冷,静中微动,愈觉其静,形成冷对暖、静对动的包围压迫,如此,则夜行客子的形单影只之感便不言自明了。另外,渔火是渔家之代称,这就似乎暗喻了诗人生涯的飘泊无定。“对愁眠”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之妙。这样,不仅渔火为愁,江枫亦愁,于是一种无法排遣的百无聊赖之感便从其中逗出。三、四两句则从耳之所闻落笔,可留意者一为“寒山寺”,二为“夜半钟声”。寒山寺位于枫桥镇,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唐初寒山、石得二僧曾居于此。这里寒山寺显然非诗人当时目力之所及,只是作为一种声源而存于诗人的联想之中。于是,那袅袅而鸣的夜半钟声所起的作用就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清越悠远的声响而反衬夜之岑寂,而且更使这种个别的行旅之愁升华为普遍的人生之愁。个别的行旅之愁可以脱解,而普遍的人生之愁却无从脱解,于是夜半钟声的不绝之余响便变成不绝之余绪,不仅袅袅于耳,更袅袅于心了。【点评】对这首几乎妇孺皆知的千古佳唱,古今论者每争辨于夜半是否有钟声以及考订其“江枫”与“江村”孰为讹传。前者继叶石林之后,《学林》、《苕溪渔隐丛话》转引之《诗眼》、《复斋漫录》、《能改斋漫录》、《野客丛书》、《王直方诗话》、《庚溪诗话》、《渔洋诗话》等等,不一而足,而后者的字词之训订更难以尽计。其实,欧阳修固然疑所不当疑,后人亦无须辨其不必辩,至若“江枫”抑是“江村”,倘无关诗之意境,似也可略其考辨。张继作江东之行,原系避乱流亡,心境本极寂历。而今置身于落寞萧瑟的旅途,触目荒凉情景,夜半难寐,抒述一个失眠人视听感觉以至深郁心底的思绪,遂有此诗。别以为沈德潜是个主张格调说的“复古”派,他的点评倒是很有眼力的。所以,由此一想,又会发现某种认为“夜半钟声”是诗人所得到的诗意美感觉印象云云,不免亦属接受美学的加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出处】唐·张继《枫桥夜泊》。【意思】月亮渐渐落下去了,乌鸦啼叫,满天皆霜,面对江枫渔火,愁思起伏,久久不能入睡。描画出了一幅秋夜旅泊图,衬托了无法排遣的行旅之愁。【鉴赏】夜深了,月亮已经落下去了,在这宁静的夜晚,时不时传来几声乌鸦的叫声,冷气逼人,寒霜似乎铺满了整个天空。江边的枫树、渔舟的火光则始终陪伴着内心忧愁夜不能寐的诗人。诗歌的物象密度很大,以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天”三词分别叙述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渲染出一幅宁静清冷的苏州水乡秋夜图。“江枫”“渔火”一动一静,一明一暗,却似乎有了生命一般,被诗人人格化,能够陪伴着愁绪满怀、夜不能寐的诗人。诗句表现了羁旅者孤茕寂寥的心情。【英文翻译】1.Atmoonsetcrythecrows,streakingthefrostysky;Dimlylitfishingboats'neathmaplessadlylie.(许渊冲译)2.Themoonsets,crowscawandfrostalloverthesky;Withriversidemaples,fishermen'slamps,Isleepinwoe.(海外逸士译)3.Themoonsetting,crowscawing,frostoverfillingtheskies,Themaplesriverside,lampsaboard,sadthefishermen'seyes.(译者未知)【全诗】《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注释】①枫桥:在江苏苏州市门外。②乌啼:乌鸦啼叫。③“江枫”句:岸边枫树与渔船上的灯火伴着满怀愁思的旅人入睡。④姑苏:苏州市西南有姑苏山,所以苏州城亦称姑苏城。⑤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一个寺院,至今犹是苏州名胜古迹之一。⑥夜半钟声:唐代寺院有夜半打钟的习俗。诗中的写法,并不是作者心神恍惚的错觉,也不是作者故意雕饰而生造气氛,写的完全是生活真实,在唐人诗中写夜半钟声者非止张继一人。于鵠诗“遥听缑山半夜钟”,白居易诗“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皇甫冉诗“秋深临水月,夜半隔山钟”,陈羽诗“隔水悠扬午夜钟”,皆可参证。【赏析】这是作者行旅途中,夜半泊舟姑苏城(今江苏苏州)外枫桥时的留咏,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片淡淡的、朦胧的忧伤情绪。夜半泊舟,凭舷独坐,百无聊赖,信目而眺,首先见到的是什么呢?自然是夜空远水了,因此首句便写仰首所见之远景。“月落”谓夜之深而暗,“乌啼”觉夜之凄而寂,“霜满天”感夜之冷而廓,这样一开始便为全诗创造了一种寂寞伤感的气氛。次句为平望之近景,为首句那清冷的基色作了一番点染。江枫、渔火皆为偏暖偏亮的红色,正如“鸟啼山更幽”中的山之更幽,是因为静中略添微响的缘故,这里冷中稍暖,愈觉其冷,静中微动,愈觉其静,形成冷对暖、静对动的包围压迫,如此,则夜行客子的形单影只之感便不言自明了。另外,渔火是渔家之代称,这就似乎暗喻了诗人生涯的飘泊无定。“对愁眠”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之妙。这样,不仅渔火为愁,江枫亦愁,于是一种无法排遣的百无聊赖之感便从其中逗出。三、四两句则从耳之所闻落笔,可留意者一为“寒山寺”,二为“夜半钟声”。寒山寺位于枫桥镇,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唐初寒山、石得二僧曾居于此。这里寒山寺显然非诗人当时目力之所及,只是作为一种声源而存于诗人的联想之中。于是,那袅袅而鸣的夜半钟声所起的作用就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清越悠远的声响而反衬夜之岑寂,而且更使这种个别的行旅之愁升华为普遍的人生之愁。个别的行旅之愁可以脱解,而普遍的人生之愁却无从脱解,于是夜半钟声的不绝之余响便变成不绝之余绪,不仅袅袅于耳,更袅袅于心了。【点评】对这首几乎妇孺皆知的千古佳唱,古今论者每争辨于夜半是否有钟声以及考订其“江枫”与“江村”孰为讹传。前者继叶石林之后,《学林》、《苕溪渔隐丛话》转引之《诗眼》、《复斋漫录》、《能改斋漫录》、《野客丛书》、《王直方诗话》、《庚溪诗话》、《渔洋诗话》等等,不一而足,而后者的字词之训订更难以尽计。其实,欧阳修固然疑所不当疑,后人亦无须辨其不必辩,至若“江枫”抑是“江村”,倘无关诗之意境,似也可略其考辨。张继作江东之行,原系避乱流亡,心境本极寂历。而今置身于落寞萧瑟的旅途,触目荒凉情景,夜半难寐,抒述一个失眠人视听感觉以至深郁心底的思绪,遂有此诗。别以为沈德潜是个主张格调说的“复古”派,他的点评倒是很有眼力的。所以,由此一想,又会发现某种认为“夜半钟声”是诗人所得到的诗意美感觉印象云云,不免亦属接受美学的加工。
辛亥革命准备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最早制定的旗帜。陆皓东设计。旗面为蓝色,代表青天,旗中置一射出叉光的白日。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兴中会密谋广州起义,曾议定以此旗取代清朝的黄龙旗,因起义未遂而辍。1900年惠州起义首用此旗为标识,后海外各华侨团体相继使用。经孙中山解释,旗上叉光代表干支之数,应排作十二,以代十二时辰,遂成定制。1906年孙中山提议将此旗作为民国国旗,并在旗上增加红色,改为红蓝白三色,以示自由、平等、博爱之义,未被通过。但此后同盟会多次发动的起义,皆用此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革命标识。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才作为国旗在全国悬挂。
青天白日旗。推荐。爱诗词网。辛亥革命准备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最早制定的旗帜。陆皓东设计。旗面为蓝色,代表青天,旗中置一射出叉光的白日。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兴中会密谋广州起义,曾议定以此旗取代清朝的黄龙旗,因起义未遂而辍。1900年惠州起义首用此旗为标识,后海外各华侨团体相继使用。经孙中山解释,旗上叉光代表干支之数,应排作十二,以代十二时辰,遂成定制。1906年孙中山提议将此旗作为民国国旗,并在旗上增加红色,改为红蓝白三色,以示自由、平等、博爱之义,未被通过。但此后同盟会多次发动的起义,皆用此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革命标识。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才作为国旗在全国悬挂。
题李凝幽居 贾岛。推荐。爱诗词网。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这首五律,是贾岛的名篇。全诗只不过写他走访友人未遇这样一桩生活琐事,它之所以传诵人口,主要在颔联。首联描写友人幽居环境:一条野草丛生的小径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别的人家。用笔轻淡、洗练,已点醒诗题中的“幽居”二字,并暗示出李凝是一位隐士。颔联描写自己步入幽居所见所闻的景色。句中的“僧”,是作者自谓,作者早年曾皈依空门。诗人写景,难在捕捉稍纵即逝的“瞬间”景致,此即北宋诗人苏轼所谓“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是也。此诗便巧妙地捕捉住了一个富于诗情画意的瞬间。请看,月色皎洁,池水潋滟,池边浓绿的树林里闪动着斑驳月光,鸟儿在树上栖宿。在这万籁俱寂的荒园里,一个僧人在轻轻敲门,其声笃笃,俨然一幅有声有色的图画!“鸟宿”在高处,是静景,“僧敲”在低处,有动态,有音响,一高一低,一静一动,相互配合得多么和谐。而且,我们还可以想象,这敲门的“笃笃”之声,定会惊动宿鸟,或引起它们不安的啼鸣,或使它们惊而飞出,察看动静后复又归巢栖宿。十个字,意象密集,境界幽绝。关于这一联中的“推敲”二字,有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故事。据《唐诗纪事》卷四十记载,贾岛在长安等待应举,某日,骑驴上街,忽得此二句诗,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恍惚间冲犯了当时任京兆尹的诗人韩愈的仪仗队,当即被拿问。贾岛具实回答。韩愈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二人遂结为诗友。由此可见贾岛作诗锻字炼句的刻苦严谨,一丝不苟。这段故事,后来成了文学创作讲究斟酌字句的佳话。但是,在这联诗中,究竟是用“敲”字好,还是用“推”字佳?有唐诗专家云:“推门无声,敲门有声;‘推’字音节哑,‘敲’字音节亮;四野静谥,皓月舒波,此时着一缁衣僧,举手笃笃敲门,声响回荡空间,境界倍见幽迥。”(马茂元、赵昌平《唐诗三百首新编》)这是说“敲”字胜于“推”字。多数人或许都赞成这意见。有画家云:“敲则有声,与静对照。但这情境中突出了静与闹之对照是否破坏了整体调子,夹进了音响反而在画面落下了败笔。推门,无声,不写声,只着笔于推之动作,画出了运动中的线,与‘宿’相对照,显得比‘敲’更和谐,不失画面的统一。”(吴冠中《贾岛诗中画》,《文艺报》1989年2月11日)他从绘画的角度提出异议,指出“推”胜于“敲”,亦是妙解。诗的颈联,写回归路上所见。诗人走过一条小桥,但见月光照耀下的原野,色彩斑斓;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这一联以幻写真,亦真亦幻,更显出月色的迷蒙,环境的清寂,造化的神奇。尾联是抒情,点出全篇主旨。诗人面对友人幽居周围的幽美迷人景色,对隐逸生活无比神往。他在心里说,我暂时离去,不久当会重来,一定不负共同归隐的期约。贾岛诗的主要风格是僻涩寒瘦,有时字句过于刻意推敲,难免留下斧凿的痕迹。这首诗所写景色可谓清幽奇崛,但诗用白描手法,质朴自然的语言,使人读来流利顺口。诗中“宿”、“敲”、“分”、“移”、“动”等字,虽经过精心锤炼,但不觉其雕琢。全篇情虽淡,却淡而有味,应是贾岛诗中的上乘之作。
好了歌解。推荐。爱诗词网。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曹雪芹(1716?—1763或1764),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先世原是汉族人,后入了满洲正白旗内务府籍。曹家从东北的辽宁随旗入关后,定居河北丰润县。清雍正一朝十三年(1723—1735),是曹家的灾难性时代,雪芹目睹了宫廷内争与自家败落的经过。乾隆即位后,曹家虽有一度复兴,但不久又败落下来。曹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过着绳床瓦灶的穷困生活。曹雪芹这期间以十年左右的时间写作了“字字看来皆是血”的巨著《红楼梦》。就他的诗词(主要存在于《红楼梦》中)来说,不论是文辞情采,都高出于清代的其他诗家之上。这是《红楼梦》第一回中的一首自度曲。是书中的甄士隐对跛足道人所唱《好了歌》的解注。原歌中唱词的大意是,当将相的难免死后埋骨荒冢,聚金银的一点也带不进地府,恋妻妾的死后难免人家不随人而去,痴心父母很少得到孝顺子孙。提出的问题是如何对待功名、财货、女色、儿孙。曹雪芹对此以甄士隐的口气进行了尽兴的引发,表示了作家自己的生平感慨,可以看做是曹雪芹对于封建末世的世态人情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反响。在腐朽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权力与财产的争夺及再分配正在加剧进行,统治集团内的派系,其升沉、荣辱,祸福、休戚,变化瞬息,异常莫测,但总体趋势都不免于“了”,曹雪芹展现了这种从物质到精神的崩溃瓦解过程,生动地描绘了生活必变的规律,否定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这首曲子体现了曹雪芹世界观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同时也流露了他的悲凉的虚无主义情调。这首曲子用多种具体景况的转化显示世道的衰败、复兴以至终于不免败亡的特有历史状况,这对于“秦淮旧梦忆繁华”,而今又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的曹雪芹来说,是具有身世意义的真情实感,有了这种诗情就可以白屋呜呃,蔑视王侯,不用为自己的穷困而抢地呼天。而“好”有“了”时,“了”有“好”时,从社会意义上说,正是对于那些擅权、聚敛的官僚贵族们的命运的批判性的预言,相反却给被社会压榨的贫贱者以希望的慰安。这首曲子还用生活中的浅近而又常见的事实揭露了纷乱世态。曹雪芹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政局屡变,世无常态,他对这些难以表现的东西,运用了深入浅出、大化小出的方法,写成了多组形象,收到了寓深理于通常事,现世道于慷慨情的感人效果。“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就是这种艺术手法的结晶。全曲字字关情。短短的篇幅,容纳了追怀,慨叹、悲挽、恨憾、迷惘、失望、疑惑、庆幸、悔悟、决绝等多种复杂情态,并使之在统一主题思想之下,如胶合漆粘,通体一致,造成特有的情韵。比之历史上的元明散曲,更见思想情态与艺术笔力的独家特点。曲中把雅与俗恰到好处地加以统一,雅而不流于典奥,俗而不流于浅薄,显现了作者的高超文字表现能力。“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这诗中消化了多少生活和古典诗词,有表现上的高度文雅,又非常地通俗而易晓。曹雪芹的整个诗文创作,都是建立在高度文化修养基础之上的俗易化。他是真正能融雅俗于一体的旷世天才。“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这诗句,如果不是具有高度文化修养而又身历繁华、现在又厕身于凡俗生活之中的人,是绝对写不出来的。
东汉末年,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迄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由于时间、地域的跨度和宗派的不同,僧侣的服装发生了很多变化。
僧服,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分为法服和常服两大类。根据佛教最初的制度,僧服仅限于三衣或五衣,也就是众所周知的袈裟。三衣是僧伽梨、郁多罗僧和安陀会。五衣是在上述三衣的基础上再加僧衹支和涅槃僧。在此,先介绍一下三衣。
僧服。推荐。爱诗词网。东汉末年,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迄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由于时间、地域的跨度和宗派的不同,僧侣的服装发生了很多变化。僧服,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分为法服和常服两大类。根据佛教最初的制度,僧服仅限于三衣或五衣,也就是众所周知的袈裟。三衣是僧伽梨、郁多罗僧和安陀会。五衣是在上述三衣的基础上再加僧衹支和涅槃僧。在此,先介绍一下三衣。僧伽梨,三衣之中规格最高,所以也称大衣;三衣之中条数最多,所以也称重衣、复衣、条数衣、杂碎衣等。僧伽梨只在乞食、出入村庄、王宫或降伏外道时穿用,因此也称为入王宫聚落衣。在中国俗称祖衣。僧伽梨按拼接条数的多寡,有三位九品之分。下下品九条、下中品十一条、下上品十三条,每条由二长一短布条拼成;中下品十五条、中中品十七条、中上品十九条,每条由三长一短布条拼成;上下品二十一条、上中品二十三条、上上品二十五条,每条由四长一短拼成。郁多罗僧,也有音译作优多罗僧、讴多罗、嗢多罗僧或嗢恒罗僧伽,意译为上衣,由七条布条组成,每条由二长一短布块拼接。郁多罗僧是常用的服装,在吃饭、讲经、礼佛等时穿用,所以也称入众衣。三衣之中,它居中间,故也叫中价衣。安陀会,也有音译作安怛婆、安呾婆娑、安陀罗跋萨或安多卫等,它由五条布条组成,每条由一长一短的布块拼接而成。三衣中最小的一件,作为贴身的衬衣,用于劳动或就寝时所穿着,所以也称为内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等。三衣总称袈裟。袈裟是梵语的音译,也译作袈裟野或迦逻沙曳。据律典所载,释迦牟尼住在帝释石窟时,看到田中禾苗茁壮成长,便对弟子阿难说:“僧侣的服装也要像水田成长禾苗一样,能使僧侣菩提增长。”所以袈裟都做成田畦形,也称为田相衣。从不同的角度解释袈裟,袈裟还有种种异名:以三种不正色制作成衣,能令人不起贪心,故称离尘服;学佛的人,穿上袈裟,能令烦恼消失,故称消瘦衣;三种不同颜色共成一体,故称间色衣;袈裟在身,形象庄严胜过法幢,故称胜幢衣;能折伏外道,故称降邪衣;袈裟具备五种功德,故称功德衣;能令烦恼解脱,故称解脱衣。另外袈裟还有莲华服、出世服、无垢衣、无相衣、无上衣、慈悲衣、忍辱衣、纳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衣等种种名称。戒律规定,袈裟的质地以绢、棉、麻、草、毛等为主。布料可新可旧,也可利用他人丢弃的旧布洗净后做袈裟,这类袈裟称作粪扫衣。袈裟的制作方法是:先将整块布料按比例裁剪成长方形的小布条,分长、短两种,经纵向缝合后,再做横向缝合。纵向缝合称竖条,横向缝合称横堤。袈裟缝合的针线走法有马齿缝和鸟足缝两种,禁止直线缝法。袈裟外缘四边为双层布,靠左肩的地方里面缝帖,称为肩揲,由于这地方容易积垢,常洗易坏,所以缝揲。靠胸前的地方边上缝纽,能与勾上,防止袈裟穿上后脱落。中国后世丛林用如意勾与环替代和纽。对于袈裟的颜色,主要规定两点,其一,不许用上色(如青、黄、赤、白、黑)和纯色(如黄蓝、郁金、落沙、青黛及一切青者)制作。其二,所有新衣必须经过“点净”,又称“坏色”。即在新制作的袈裟某处,或涂抹上另一种颜色,或缝上一小块其它颜色的布,来破坏衣色的整洁。传统认为这样就能免除对好衣服的贪欲。《大智度论》载:五比丘(即释迦牟尼成佛后最初度化的五个人)问佛:“应当穿什么样的衣服?”佛告诉他们应穿百衲衣。这百衲衣实际也是袈裟,又叫粪扫衣,它是用被人遗弃的破碎衣片制成的。这样做就是为了不贪著任何新衣服等世俗的东西。后来随着佛教势力的壮大,信徒群的增长,僧人们再也不穿粪扫衣了。但中国僧侣一般将旧布块缝于新袈裟的四边内角,俗称此为“四天王”。由于袈裟的制作方法特殊,成形后再也不能另作他用,所以穿上袈裟能使人舍弃对衣服的贪心,也不易被偷盗。裁剪田畦形的袈裟相当费布料,所以戒律规定,如果资金短缺,也可以不用裁剪,缝上四边就穿,这种袈裟称作缦衣。近代中国成立居士林,在家信徒拜佛诵经时穿著此衣,相当于居士们的礼服。如果衣料太薄,可用双层缝制。袈裟的颜色、质地、缝法,因时代、区域与部派的不同,在细节上也有差异。印度佛教的萨婆多部穿绛色袈裟,昙无德部穿皂色袈裟,迦叶遗部穿木兰色袈裟,弥沙塞部穿青色袈裟,摩诃僧祇部穿黄色袈裟。东南亚各国的南传上座部僧侣也穿黄色袈裟。上述三衣再加上僧祇支、涅槃僧便称为五衣。现在不少著作把僧祇支译作“覆肩衣”、“掩腋衣”,其实是不对的,它实际是三衣的内衬。据《摩诃僧祇律》载,佛陀在舍卫城时,有些年少的比丘尼,端庄秀丽,穿着僧服行走于道,双乳有时现出,遭人嗤笑。佛知道这事后,即规定比丘尼必须着僧祇支。这种僧祇支长四修伽陀磔手,宽两磔手。后来,有个叫偷兰难陀的比丘尼,内着一件僧祇支外穿其它三件佛制僧服,侧身走过阁楼时乳房仍然很突显,俗人见后又是一番议论,于是佛再作规定:比丘尼不但要穿其他僧服,另外还必须穿上覆肩衣。又据说:佛的大弟子阿难比丘长得白净俊美,为了不使人们(尤其是女信徒)见到他心起爱念,也特许他穿僧祇支和覆肩衣。从以上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僧祇支和覆肩衣主要为尼众服装。从它们的作用看,都是为了遮盖女尼的女性特征而特别设计制作的。(2)僧祇支不是覆肩衣。因为女尼们穿上僧祇支后躯体仍有裸露之处,所以才又让制覆肩衣。我们知道,古印度僧侣所披的僧祇支,是覆盖左肩,裸露右肩,和汉地的习惯不同。故译成覆肩衣的僧衹支,容易使人误解,觉得覆肩衣(覆右肩)就是僧衹支(覆左肩)。佛教传入中国后,这种袒露右肩的僧服完全不合汉族人的习惯,佛儒两教经过激烈的辩论最后否定了这种衣着。这是历史上佛儒多次交锋,佛教在“礼制”方面败北的一个例子。涅槃僧,又称厥修罗,是用一块长方形的布,缝起两边成筒形作为下装,腰间系一纽带,与现在的裙子差不多。由于涅槃僧很适合坐禅时穿著,所以也称禅裙、金刚裤。此外,还有一种用具称为随坐衣或衬足衣,梵语音译为尼师坛。其形状类似于缦衣,长约六尺、宽约五尺。它本来是打坐或睡觉时的用具,作用有三:保护身体,不至受损;保护三衣,不至易坏;保护床榻,不至易脏。在古印度它虽是卧具,但在中国却成了礼佛与礼僧的专门用具。展开卧具时默念“卧具尼师坛,长养心苗性,展开登圣地,奉持如来命”。并念咒语三遍。三衣与五衣为比丘、比丘尼随身携带之物。戒律规定三衣或五衣像鸟的两翅,必须恒时与身体俱存,保护三衣要像保护自身皮肤一样,尊敬三衣要像尊敬佛塔一样。袈裟的穿法有通肩式与偏袒式两种,通肩式即覆盖双肩,适合于外出时穿著;偏袒式即盖住左肩露出右肩,也称偏袒右肩式,是礼佛、听经时的穿法。穿著三衣时,必须默念三种不同的偈语和咒语,穿僧伽梨时念“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奉持如来命,广度诸众生”及咒语。穿郁多罗僧时念“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披”及咒语。穿安陀会时念“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不舍离”及咒语。僧伽梨原为所有僧侣必具的三衣之一,但在中国后世的丛林中,只有大法师才能穿著此衣,成为一种权力的象征。有的在僧伽梨上刺绣佛像或福寿等字,这些与释迦牟尼当初制定衣制的原意相违。安陀会与缦衣原来也是所有的僧侣都可穿著的,但在中国只有未受具足戒的沙弥穿著此衣。中国幅员辽阔,南邻热带,北接寒带,南北温差很大,特别是北方一到冬天雪花纷飞寒风刺骨,仅靠三衣根本无法御寒,所以中国丛林依照本土风俗允许僧侣穿著常服。这些常服随各时代的变迁在形式上也有所变化,但都统称“法衣”或“僧服”。龙纹袈裟(清廷赐,浙江普陀山藏)汉末三国时,由于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汉人出家为僧者很少,又不讲什么戒律,僧服自然也就没有统一的款式了。那时的僧人,只要把发须剃落,穿上与时尚不同的“缁衣”,就标志着他已经出家。这种缁衣的样式,由于年代久远,现今已无法考查,根据当时的佛教状况推断,也可能是把俗服样式稍作加工而成。它与俗服的主要区别恐怕是在颜色上。三国时,平民崇尚白色,而宗教特定服色为黑色,为了僧俗有别,自然地汉地僧人也选择了黑色作僧服颜色,以示僧俗有别。历史上,僧人穿的常服基本上是根据当时俗人服饰的式样稍作变通而制成的,每个朝代僧服的颜色也不尽相同。譬如,梁以前,僧尼多著黑衣,有“黑衣沙门”之称。梁之后,服色就比较杂乱了,有绛紫色的,也有红青色的;有黄色的、也有褐色、青黄色的。到了明代洪武初年,官府明文规定了禅僧便服用茶褐色,袈裟用青条和玉色;法师、讲僧便服用玉色,袈裟用绿条和浅红色;教僧、律师便服用皂色,袈裟用黑条和浅红色。这才统一了僧人的服色。僧侣的便服的样式各个朝代也不尽相同,有过几次大的翻新。东魏末年,和尚法上任昭玄统(掌管僧尼事务的钦封僧官)时,对僧服的样式作了特别的规定,这就是影响至今的“方袍”,又叫“海青”。它的特别之处在于裙方袖宽,和当时俗人穿的窄袖管、曲裙服不同。现在僧人穿的海青,基本上保持了当时方袍的式样。后魏时,还出现过一种别出心裁的僧侣服装——偏衫。据史书记载,后魏时因僧人袒胸露臂,极为不雅,便令僧人把僧祇支和覆肩衣制成偏衫(开脊接领式)。偏衫可遮左右两肩和胳膊。到了唐代,僧人便把偏衫同裙子缝在一起,制成直缀,它是受俗人所穿直缀的启发,根据袈裟制成的。到本世纪初,僧服又经历了一次太虚倡导的大的革新。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僧服,就是经过太虚大师改制的,统称为“太虚服”,它包括单、棉中褂和短褂。这种僧服的样式是:鸡心式领口,对襟,领口至两襟弥上两条长布,袖子长宽和俗服一样。中褂下摆至膝下,两边从胯处开缝,形状大体像燕尾西服,有口袋。这种革新后的太虚服,配以素淡、非正的颜色,既突出了僧侣服装的特点,又穿着方便,非常受欢迎。在此,再顺便谈一下尼众服装。尼众服装在印度从佛住世时就与比丘的服装有别。据说佛根据女尼的生理特点,规定了女尼必需穿两件衣服:僧祇支和覆肩衣(见前所述)。在中国,女尼服装也多选用比丘的服装式样。当然,女尼服装也受同时代世俗服装的影响。特别是到了唐朝,“东夏诸尼,衣皆涉俗。所有著用,多并乘仪”(《南海寄归内法传》)。当今的尼众所著衣服,基本上以大褂为主,兼有中、短褂、大褂的样式,与海青差不多,只是袖子比海青窄、短,同中短褂的袖子一样长。汉地僧侣除了以上的穿着及卧具外,通常还要加一样东西,就是禅带。禅带是在坐禅时,盘绕在腰间的一条布,按佛的训诫最长不能超过本人的八指长。后来僧人为了便于行动或是保暖起见,常常用它束腰护腹。尽管僧人的常服随着时代俗服的变化而不断在式样、颜色上有所翻新,但袈裟的式样是不能随便更改的,至多在颜色上加以变化。佛教传入汉地后,袈裟穿着方式发生了变化,僧、尼一般不再著用三衣和五衣,而穿七衣。即使有佛事活动也如此,这样袈裟无形中被“束之高阁”,以后逐渐演变而趋神圣化,甚至可以代表佛的尊严。因此僧人平时也就干脆不穿它了,只在参加法会或重大佛事活动时才穿。我国藏传佛教地区和西南少数民族信仰的南传佛教地区,僧人基本上仍按照印度的着衣习惯制作僧服。一般都偏袒右肩,平时也穿这种衣服,如同汉族僧侣的常服。当然,这些衣服并非全如佛时的样式,也有变通的一面,尤其是颜色,因本民族、本地区自然环境、传统习惯等不同有所差异。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出处】唐·李白《将进酒》【翻译】你可曾见?高堂上对着明镜照见满头白发,早晨时还缕缕青丝,晚上已如雪样白。【原诗】见“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点评】诗人采用夸张手法,极言岁月匆匆——从青年到老年只是朝暮之间。这是感叹人生的短促,悲观已极,但却不纤弱,给人一种奋进的力量。。【赏析1】高堂,指父母双亲。青丝,喻黑发。两句的意思是:你没看见上一辈的人因为从镜子里看到白发而悲伤,早晨还是黑发,晚上已变得雪白?诗句以夸张笔法画出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悲叹人生的短促。但读者不妨从韶光易逝、切莫虚度这一角度去理解。【赏析2】唐代诗歌。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今甘肃静宁)作于天宝十一年(752年)。载《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卷三。当时李白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颖阳山居为客,3人登高畅饮,而李白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故借酒兴诗情,以如椽巨笔,挥千古名作。开篇以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奠定了狂放、豪纵之音;而“天生我才必有用”一句,则表明了李白怀才不遇、积极用世的思想本质。通观全诗,则有一种“古来圣贤皆寂寞”的慨叹,表现出鄙弃世俗、蔑视富贵的傲岸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消沉情绪。全诗篇幅不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万千,诗情狂放、激愤豪迈,又不给人以空洞、浮夸之感。全诗大起大落、忽翕忽张、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实属鬼斧神工之作。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缀之,极尽参差错致之能事。诗句以散句为主,又以短小对语点染。《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即是。
高堂明镜悲白发。推荐。爱诗词网。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出处】唐·李白《将进酒》【翻译】你可曾见?高堂上对着明镜照见满头白发,早晨时还缕缕青丝,晚上已如雪样白。【原诗】见“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点评】诗人采用夸张手法,极言岁月匆匆——从青年到老年只是朝暮之间。这是感叹人生的短促,悲观已极,但却不纤弱,给人一种奋进的力量。。【赏析1】高堂,指父母双亲。青丝,喻黑发。两句的意思是:你没看见上一辈的人因为从镜子里看到白发而悲伤,早晨还是黑发,晚上已变得雪白?诗句以夸张笔法画出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悲叹人生的短促。但读者不妨从韶光易逝、切莫虚度这一角度去理解。【赏析2】唐代诗歌。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今甘肃静宁)作于天宝十一年(752年)。载《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卷三。当时李白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颖阳山居为客,3人登高畅饮,而李白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故借酒兴诗情,以如椽巨笔,挥千古名作。开篇以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奠定了狂放、豪纵之音;而“天生我才必有用”一句,则表明了李白怀才不遇、积极用世的思想本质。通观全诗,则有一种“古来圣贤皆寂寞”的慨叹,表现出鄙弃世俗、蔑视富贵的傲岸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消沉情绪。全诗篇幅不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万千,诗情狂放、激愤豪迈,又不给人以空洞、浮夸之感。全诗大起大落、忽翕忽张、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实属鬼斧神工之作。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缀之,极尽参差错致之能事。诗句以散句为主,又以短小对语点染。《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即是。
《骊珠》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唐·白居易诗《寄明州于驸马使君三绝句》之三:“何郎小妓歌喉好,严老呼为一串珠。”又,元燕南芝庵《唱论》:“有子母调,有姑舅兄弟,有字多声少,有声多字少,所谓一串骊珠也。”又,见“骊龙颔”条。
骊珠。推荐。爱诗词网。《骊珠》出处、释义和例句【出典】唐·白居易诗《寄明州于驸马使君三绝句》之三:“何郎小妓歌喉好,严老呼为一串珠。”又,元燕南芝庵《唱论》:“有子母调,有姑舅兄弟,有字多声少,有声多字少,所谓一串骊珠也。”又,见“骊龙颔”条。【释义】骊珠意为骊龙颔下宝贵的明珠。后来人们用“一串骊珠”或“骊珠”比喻歌声婉转动听。【例句】①这些时琴闲了雁足,歌歇骊珠。(徐琰套曲[南吕·一枝花]《间阻》)“骊珠”比喻优美的乐章,“歌歇骊珠”喻意分别,不得见面。②鹍鸡四弦,骊珠一串,个个一般圆。(刘时中[越调·小桃红]《辛尚书座上赠合弹琵琶何氏》)此处“骊珠”比喻琵琶声,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诗句。③一梭银线解冰泉,碎拆骊珠串。(张可久[中吕·朝天子]《酸斋席上听胡琴》)骊珠串形容胡琴声。④阿莲娇吻贯骊珠,试听[莺啼序]。(张可久[中吕·朝天子]《梅友元帅席上》)“骊珠”形容歌女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