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方平(758年前后在世),唐朝河南洛阳人。匈奴族。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 ,均未如意,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与皇甫冉、元德秀、李颀、严武为诗友,为薪颖士赏识。工诗,善画山水。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其《月夜》 、《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
刘方平。 刘方平(758年前后在世),唐朝河南洛阳人。匈奴族。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 ,均未如意,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与皇甫冉、元德秀、李颀、严武为诗友,为薪颖士赏识。工诗,善画山水。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其《月夜》 、《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顾敻,五代词人。生卒年、籍贯及字号均不详。前蜀王建通正(916)时,以小臣给事内廷,见秃鹫翔摩诃池上,作诗刺之,几遭不测之祸。后擢茂州刺史。入后蜀,累官至太尉。顾夐能诗善词。 《花间集》收其词55首,全部写男女艳情。 ...
顾夐。 顾敻,五代词人。生卒年、籍贯及字号均不详。前蜀王建通正(916)时,以小臣给事内廷,见秃鹫翔摩诃池上,作诗刺之,几遭不测之祸。后擢茂州刺史。入后蜀,累官至太尉。顾夐能诗善词。 《花间集》收其词55首,全部写男女艳情。
孟宾于,字国仪,号玉峰叟(《江南野录》卷八),连州(今属广东)人。后晋天福九年(九四四)进士(王禹称《孟水部诗集序》)。曾受孟氏辟,为零陵从事。南唐时,授丰城簿,迁淦阳令。宋太宗太平兴国中,归老连上(《诗话总龟》前集卷五引《雅言系述》)。年八十三卒。有《金鳖集》,已佚。《南唐书》卷二三有传。 ...
孟宾于。 孟宾于,字国仪,号玉峰叟(《江南野录》卷八),连州(今属广东)人。后晋天福九年(九四四)进士(王禹称《孟水部诗集序》)。曾受孟氏辟,为零陵从事。南唐时,授丰城簿,迁淦阳令。宋太宗太平兴国中,归老连上(《诗话总龟》前集卷五引《雅言系述》)。年八十三卒。有《金鳖集》,已佚。《南唐书》卷二三有传。
卢鸿一(?一740前后)唐画家、诗人,著名隐士。一名鸿,字浩然,一字颢然,本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县东北)人,徙居洛阳,后隐居嵩山(今登封市)。博学,善篆籀,工八分书,能诗。画山水树石,得平远之趣,与王维相当。卢鸿回山后,聚徒五百余人,讲学于草堂之中,成为一时之盛。自绘其胜景为《草堂十志图》,有摹本,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全唐诗》录存其骚体诗十首,名《嵩山十志》,为描写嵩山十景、歌咏自己的隐逸生活之作。 ...
卢鸿一。 卢鸿一(?一740前后)唐画家、诗人,著名隐士。一名鸿,字浩然,一字颢然,本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县东北)人,徙居洛阳,后隐居嵩山(今登封市)。博学,善篆籀,工八分书,能诗。画山水树石,得平远之趣,与王维相当。卢鸿回山后,聚徒五百余人,讲学于草堂之中,成为一时之盛。自绘其胜景为《草堂十志图》,有摹本,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全唐诗》录存其骚体诗十首,名《嵩山十志》,为描写嵩山十景、歌咏自己的隐逸生活之作。
朱湾(约公元七六六年前后在世)字巨川,号沧洲子,西蜀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代宗大历初前后在世,唐代宗大历年间进士。性浪漫,好琴酒,放纵山水,不应徵辟。工诗,善于咏物。李勉镇永平,嘉其风操,厚币邀至,署为府中从事。日相谈讌,分逾骨肉。久之,尝谒湖州崔使君,不得志,以书作别,尽吐牢骚。遂归会稽山阴别业。湾著有诗集四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
朱湾。 朱湾(约公元七六六年前后在世)字巨川,号沧洲子,西蜀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代宗大历初前后在世,唐代宗大历年间进士。性浪漫,好琴酒,放纵山水,不应徵辟。工诗,善于咏物。李勉镇永平,嘉其风操,厚币邀至,署为府中从事。日相谈讌,分逾骨肉。久之,尝谒湖州崔使君,不得志,以书作别,尽吐牢骚。遂归会稽山阴别业。湾著有诗集四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郑玉(公元734—802年),字廷玉。原籍河南荥阳。其祖父郑亮在鄚州任司马,留居本地,遂为鄚人。其父郑泰,官至武卫大将军侍太常卿。明万历本《任丘县志》记载,郑玉私宅在莫亭县颂美里(鄚州城内),幼年读书习武,有老成之风,至20岁有济世之才。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郑玉死于莫亭,时年68岁。第二年葬于鄚州城南二十五里三方村之原。 ...
郑玉。 郑玉(公元734—802年),字廷玉。原籍河南荥阳。其祖父郑亮在鄚州任司马,留居本地,遂为鄚人。其父郑泰,官至武卫大将军侍太常卿。明万历本《任丘县志》记载,郑玉私宅在莫亭县颂美里(鄚州城内),幼年读书习武,有老成之风,至20岁有济世之才。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郑玉死于莫亭,时年68岁。第二年葬于鄚州城南二十五里三方村之原。
綦毋潜(692-749),字孝通,虔州(今江西南康)人,唐代著名诗人。开元十四年(726年)进士及第,授宜寿(今陕西周至)尉,迁左拾遗,终官著作郎,安史之乱后归隐,游江淮一代,后不知所终。綦毋潜才名盛于当时,与许多著名诗人如:李颀、王维、张九龄、储光羲、孟浩然、卢象、高适、韦应物过从甚密,其诗清丽典雅,恬淡适然,后人认为他诗风接近王维。《全唐诗》收录其诗1卷,共26首,内容多为记述与士大夫寻幽访隐的情趣,代表作《春泛若耶溪》选入《唐诗三百首》。 ...
綦毋潜。 綦毋潜(692-749),字孝通,虔州(今江西南康)人,唐代著名诗人。开元十四年(726年)进士及第,授宜寿(今陕西周至)尉,迁左拾遗,终官著作郎,安史之乱后归隐,游江淮一代,后不知所终。綦毋潜才名盛于当时,与许多著名诗人如:李颀、王维、张九龄、储光羲、孟浩然、卢象、高适、韦应物过从甚密,其诗清丽典雅,恬淡适然,后人认为他诗风接近王维。《全唐诗》收录其诗1卷,共26首,内容多为记述与士大夫寻幽访隐的情趣,代表作《春泛若耶溪》选入《唐诗三百首》。
唐人。武宗会昌中人,终生不得志,羁游漂泊而终。工诗,弱调多悲。有集。 ...
刘威。 唐人。武宗会昌中人,终生不得志,羁游漂泊而终。工诗,弱调多悲。有集。
蔡京,初为僧。令狐楚镇滑台,劝之学。后以进士举上第,官御史,谪澧州刺史,迁抚州。诗三首。 ...
蔡京。 蔡京,初为僧。令狐楚镇滑台,劝之学。后以进士举上第,官御史,谪澧州刺史,迁抚州。诗三首。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
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郑愔(?- 710)唐诗人。字文靖,河北沧县(属沧州)人。卒于唐睿宗景云元年。 ...
郑愔。 郑愔(?- 710)唐诗人。字文靖,河北沧县(属沧州)人。卒于唐睿宗景云元年。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天宝时人。父王晋,母孙氏。《全唐诗外编》补诗2首,出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五八。原诗不著撰人名,陆增祥谓“当是(王)英辈所作”。《全唐诗外编》遂定为王英诗。 ...
王英。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天宝时人。父王晋,母孙氏。《全唐诗外编》补诗2首,出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五八。原诗不著撰人名,陆增祥谓“当是(王)英辈所作”。《全唐诗外编》遂定为王英诗。
徐寅也称徐夤,男,字昭梦,莆田即今福建莆田市人。博学多才,尤擅作赋。为唐末至五代间较著名的文学家。东归,闽王审知礼聘入幕,官秘书省正字。其试场所作《止戈为武赋》亦传诵一时。五代时依王审之,不得志,归隐家乡,卒。有《探龙集》等多种著作,《全唐诗》收录其诗220余首。 ...
徐寅。 徐寅也称徐夤,男,字昭梦,莆田即今福建莆田市人。博学多才,尤擅作赋。为唐末至五代间较著名的文学家。东归,闽王审知礼聘入幕,官秘书省正字。其试场所作《止戈为武赋》亦传诵一时。五代时依王审之,不得志,归隐家乡,卒。有《探龙集》等多种著作,《全唐诗》收录其诗220余首。
孙鲂(940年前后在世),字伯鱼,江西乐安(全唐诗作南昌)人,为五代南唐著名诗人。 ...
孙鲂。 孙鲂(940年前后在世),字伯鱼,江西乐安(全唐诗作南昌)人,为五代南唐著名诗人。
[唐](约公元八一三年前后在世)字孔昭,深州陆泽人,张荐之子。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在世。初应“宏辞”第一,又为京兆解头,元和九年,(公元八一四年)状元及第,时号为张三头。在三次大考中都得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谓之“连中三元”,历史上“连中三元”者连他在内仅有17人!又新嗜茶,著有《煎茶水记》一卷,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并善写诗文等,有《唐才子传》并行于世。 ...
张又新。 [唐](约公元八一三年前后在世)字孔昭,深州陆泽人,张荐之子。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在世。初应“宏辞”第一,又为京兆解头,元和九年,(公元八一四年)状元及第,时号为张三头。在三次大考中都得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谓之“连中三元”,历史上“连中三元”者连他在内仅有17人!又新嗜茶,著有《煎茶水记》一卷,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并善写诗文等,有《唐才子传》并行于世。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诗僧。幼出家,代宗大历初至杭州华严寺,师华严宗僧人守真。归越州开元寺后,又从昙一学《四分律》。大历八年(773)至南阳从慧忠习禅观。大历、贞元间以能诗闻名于江南,与诗人皎然齐名,时称会稽二清。与当时诗人交往频繁。晚年住襄州辨觉寺,约卒于宪宗元和间。《宋高僧传》卷十五有传,另参《唐才子传》卷三。其诗多送别赠答及行旅抒怀之作。《全唐诗》存诗1卷。 ...
清江。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诗僧。幼出家,代宗大历初至杭州华严寺,师华严宗僧人守真。归越州开元寺后,又从昙一学《四分律》。大历八年(773)至南阳从慧忠习禅观。大历、贞元间以能诗闻名于江南,与诗人皎然齐名,时称会稽二清。与当时诗人交往频繁。晚年住襄州辨觉寺,约卒于宪宗元和间。《宋高僧传》卷十五有传,另参《唐才子传》卷三。其诗多送别赠答及行旅抒怀之作。《全唐诗》存诗1卷。
萧颖士(717~768年),字茂挺,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人,郡望南兰陵(今江苏常州)。唐朝文人、名士。萧高才博学,著有《萧茂挺集》。门人共谥“文元先生”。工于书法,长于古籀文体,时人论其“殷、颜、柳、陆,李、萧、邵、赵,以能全其交也。”工古文辞,语言朴实;诗多清凄之言。家富藏书,玄宗时,家居洛阳,已有书数千卷。安禄山谋反后,他把藏书转移到石洞坚壁,独身走山南。其文多已散佚,有《萧梁史话》《游梁新集》及文集10余卷,明人辑录有《萧茂挺文集》1卷,《全唐诗》收其诗20首,收其文2卷。 ...
萧颖士。 萧颖士(717~768年),字茂挺,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人,郡望南兰陵(今江苏常州)。唐朝文人、名士。萧高才博学,著有《萧茂挺集》。门人共谥“文元先生”。工于书法,长于古籀文体,时人论其“殷、颜、柳、陆,李、萧、邵、赵,以能全其交也。”工古文辞,语言朴实;诗多清凄之言。家富藏书,玄宗时,家居洛阳,已有书数千卷。安禄山谋反后,他把藏书转移到石洞坚壁,独身走山南。其文多已散佚,有《萧梁史话》《游梁新集》及文集10余卷,明人辑录有《萧茂挺文集》1卷,《全唐诗》收其诗20首,收其文2卷。
[唐](公元?年至七一四年后不久)字奂然,甘州张掖人。生年不详,约卒于唐玄宗开元二年后不久。少豪迈,风骨秀爽。及进士第,调南部尉。历左台监察御史。中宗时,累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睿宗立,出为宋州刺史。后入为吏部侍郎,迁刑部尚书,封耿国公。寻贬江州别驾,卒。彦昭所作诗,《全唐诗录》存一卷,传于世。 ...
赵彦昭。 [唐](公元?年至七一四年后不久)字奂然,甘州张掖人。生年不详,约卒于唐玄宗开元二年后不久。少豪迈,风骨秀爽。及进士第,调南部尉。历左台监察御史。中宗时,累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睿宗立,出为宋州刺史。后入为吏部侍郎,迁刑部尚书,封耿国公。寻贬江州别驾,卒。彦昭所作诗,《全唐诗录》存一卷,传于世。
唐代丰干禅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一天,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传来小孩啼哭声音,他寻声一看,原来是一个稚龄的小孩,衣服虽不整,但相貌奇伟,问了附近村庄人家,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丰干禅师不得已,只好把这男孩带回国清寺,等待人家来认领。因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于唐代贞观年间由天台山至苏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住持,此院遂改名为闻名中外的苏州寒山寺。诗人张继据此留下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 ...
拾得。 唐代丰干禅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一天,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传来小孩啼哭声音,他寻声一看,原来是一个稚龄的小孩,衣服虽不整,但相貌奇伟,问了附近村庄人家,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丰干禅师不得已,只好把这男孩带回国清寺,等待人家来认领。因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于唐代贞观年间由天台山至苏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住持,此院遂改名为闻名中外的苏州寒山寺。诗人张继据此留下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
朱存,生卒年不详,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南唐保大时,取吴大帝及六朝兴亡成败之迹,作《览古诗》二百章。《宋史·艺文志》著录为《金陵览古诗》二卷。《舆地纪胜》卷一七引其诗,称“本朝人诗”,则朱存入宋后仍在世。《十国春秋》卷二九有传。 ...
朱存。 朱存,生卒年不详,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南唐保大时,取吴大帝及六朝兴亡成败之迹,作《览古诗》二百章。《宋史·艺文志》著录为《金陵览古诗》二卷。《舆地纪胜》卷一七引其诗,称“本朝人诗”,则朱存入宋后仍在世。《十国春秋》卷二九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