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仪(约608~665年1月4日)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陕县)人,生于江都。贞观初,擢进士第,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唐高宗时供职门下省,颇受唐高宗和武则天的赏识。龙朔二年(662年),成为宰相。后来高宗不满武后跋扈,上官仪向高宗建议废后,高宗亦以为然,由上官仪草诏。武后涕泣陈请,事遂中缀,自此武后深恶上官仪。麟德元年(664年),上官仪被诛,家产和人口被抄没,其一子上官庭芝也同时被诛杀。中宗即位后,因上官庭芝女上官婉儿为昭容,对上官仪父子有所追赠,绣像凌烟阁,追封为楚国公。 ...
上官仪。 上官仪(约608~665年1月4日)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陕县)人,生于江都。贞观初,擢进士第,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唐高宗时供职门下省,颇受唐高宗和武则天的赏识。龙朔二年(662年),成为宰相。后来高宗不满武后跋扈,上官仪向高宗建议废后,高宗亦以为然,由上官仪草诏。武后涕泣陈请,事遂中缀,自此武后深恶上官仪。麟德元年(664年),上官仪被诛,家产和人口被抄没,其一子上官庭芝也同时被诛杀。中宗即位后,因上官庭芝女上官婉儿为昭容,对上官仪父子有所追赠,绣像凌烟阁,追封为楚国公。
李冶(?---公元784年),字季兰(《太平广记》中作“秀兰”),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后为女道士,是中唐诗坛上享受盛名的女诗人[1] 。晚年被召入宫中,至公元784年,因曾上诗叛将朱泚,被唐德宗下令乱棒扑杀之。李冶的诗以五言擅长,多酬赠谴怀之作。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李季兰集》一卷,今已失传,仅存诗十六首。 ...
李冶。 李冶(?---公元784年),字季兰(《太平广记》中作“秀兰”),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后为女道士,是中唐诗坛上享受盛名的女诗人[1] 。晚年被召入宫中,至公元784年,因曾上诗叛将朱泚,被唐德宗下令乱棒扑杀之。李冶的诗以五言擅长,多酬赠谴怀之作。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李季兰集》一卷,今已失传,仅存诗十六首。
唐昭宗朝文章供奉,诗一卷。(出《全唐诗》卷八百二十四)。 ...
子兰。 唐昭宗朝文章供奉,诗一卷。(出《全唐诗》卷八百二十四)。
牛峤,字松卿(约公元890年前后在世),一字延峰,陇西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大顺初前后在世。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进士及第。历官拾遗,补尚书郎,后人又称“牛给事”。以词著名,词格类温庭筠。原有歌诗集三卷,今存词三十三首,(见《花间集》)诗六首。 ...
牛峤。 牛峤,字松卿(约公元890年前后在世),一字延峰,陇西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大顺初前后在世。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进士及第。历官拾遗,补尚书郎,后人又称“牛给事”。以词著名,词格类温庭筠。原有歌诗集三卷,今存词三十三首,(见《花间集》)诗六首。
李九龄生卒年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末进士。入宋,又中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进士第三名。一说乾德五年(公元967年)进士(《瀛奎律髓》卷四八)。尝为蓬州蓬池令(《舆地纪胜》卷一八八)。 开宝六年(公元973年)与卢多逊、扈蒙等同修《五代史》。李九龄生活在唐宋之交,因社会动荡,一生抱负难以伸展。著有《李九龄诗》一卷,皆七言绝句。《全唐诗》录存二十三首。 ...
李九龄。 李九龄生卒年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末进士。入宋,又中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进士第三名。一说乾德五年(公元967年)进士(《瀛奎律髓》卷四八)。尝为蓬州蓬池令(《舆地纪胜》卷一八八)。 开宝六年(公元973年)与卢多逊、扈蒙等同修《五代史》。李九龄生活在唐宋之交,因社会动荡,一生抱负难以伸展。著有《李九龄诗》一卷,皆七言绝句。《全唐诗》录存二十三首。
唐朝人,曾任登州刺史。窦叔向之子,家中还有四位兄弟:窦常、窦牟、窦群、窦巩,窦氏一老五小俱以诗驰声当代,且与同时名仕常衮、包佶、元稹、白居易、韩愈、韩皋、房孺复、韦夏卿、武元衡、裴度、令狐楚等过从友善,多有酬唱,著有《窦氏联珠集》。《全唐诗》收有其诗作二十一首。 ...
窦庠。 唐朝人,曾任登州刺史。窦叔向之子,家中还有四位兄弟:窦常、窦牟、窦群、窦巩,窦氏一老五小俱以诗驰声当代,且与同时名仕常衮、包佶、元稹、白居易、韩愈、韩皋、房孺复、韦夏卿、武元衡、裴度、令狐楚等过从友善,多有酬唱,著有《窦氏联珠集》。《全唐诗》收有其诗作二十一首。
唐德宗李适(kuò)(742年5月27日―805年2月25日),唐代宗李豫长子,唐朝第九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以外),在位二十六年(779年6月12日―805年2月25日 )。李适在位前期,以强明自任,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用杨炎为相,废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颇有一番中兴气象。后任用卢杞等,政局转坏。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李适于会宁殿驾崩,享寿六十四岁。谥号神武孝文皇帝,庙号德宗,葬于崇陵。李适善属文,尤工于诗。《全唐诗》录有其诗。 ...
李适。 唐德宗李适(kuò)(742年5月27日―805年2月25日),唐代宗李豫长子,唐朝第九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以外),在位二十六年(779年6月12日―805年2月25日 )。李适在位前期,以强明自任,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用杨炎为相,废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颇有一番中兴气象。后任用卢杞等,政局转坏。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李适于会宁殿驾崩,享寿六十四岁。谥号神武孝文皇帝,庙号德宗,葬于崇陵。李适善属文,尤工于诗。《全唐诗》录有其诗。
周繇(841年-912年),字为宪,池州(今属安徽)人(唐才子传作江南人,此从唐诗纪事)。晚唐诗人,“咸通十哲”之一。家贫,工吟咏,时号为“诗禅”。与段成式友善。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举进士及第。调福昌县尉,迁建德令。后辟襄阳徐商幕府,检校御史中丞。著有诗集《唐才子传》传世。《全唐诗》收有繇诗一卷共22首。 ...
周繇。 周繇(841年-912年),字为宪,池州(今属安徽)人(唐才子传作江南人,此从唐诗纪事)。晚唐诗人,“咸通十哲”之一。家贫,工吟咏,时号为“诗禅”。与段成式友善。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举进士及第。调福昌县尉,迁建德令。后辟襄阳徐商幕府,检校御史中丞。著有诗集《唐才子传》传世。《全唐诗》收有繇诗一卷共22首。
张贲[唐](约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润卿,南阳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在世。登大中进士第。尝隐于茅山。后寓吴中,与皮日休、陆龟蒙游。唐末,为广文博士。贲所作诗,今存十六首。(见全唐诗) ...
张贲。 张贲[唐](约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润卿,南阳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在世。登大中进士第。尝隐于茅山。后寓吴中,与皮日休、陆龟蒙游。唐末,为广文博士。贲所作诗,今存十六首。(见全唐诗)
喻坦之,晚唐诗人,名列“咸通十哲”。唐懿宗咸通年间屡试不中,后久居长安,与建州刺史李频为友,今存诗十八首。 ...
喻坦之。 喻坦之,晚唐诗人,名列“咸通十哲”。唐懿宗咸通年间屡试不中,后久居长安,与建州刺史李频为友,今存诗十八首。
许彬,唐朝诗人。一作郴,亦作琳,字不详,睦州人。生卒年均不祥,与唐末诗人郑谷同时代。约唐懿宗咸通末前后在世,即约公元八七三 年前后在世。许彬举进士不第,所作诗,全唐诗录存一卷。郑谷曾为其做过诗,如《送进士许彬》、《闻进士许彬罢举归睦州怅然怀寄》。 ...
许彬。 许彬,唐朝诗人。一作郴,亦作琳,字不详,睦州人。生卒年均不祥,与唐末诗人郑谷同时代。约唐懿宗咸通末前后在世,即约公元八七三 年前后在世。许彬举进士不第,所作诗,全唐诗录存一卷。郑谷曾为其做过诗,如《送进士许彬》、《闻进士许彬罢举归睦州怅然怀寄》。
灵澈。 灵澈(746~816),本姓汤氏,字源澄,越州会稽(今绍兴)人。云门寺律僧,驻锡衡岳寺。著有《律宗引源》廿一卷。与刘禹锡、刘长卿、吕温交往甚密,互有诗相赠,享誉当时诗坛。
薛琼,唐代女诗人,生平不详。《全唐诗》存诗一首。 ...
薛琼。 薛琼,唐代女诗人,生平不详。《全唐诗》存诗一首。
[唐](约公元七八八年前后在世)字虚受,一字嗣仁,虢州弘农人。生卒年均不祥,约唐德宗贞元四年在世。善诗文,与弟凝、凌并有重名。大历中,俱登第。时称“三杨”。累官湖南、江西观察使。在镇汰侈,性简傲,人多怨之。入拜京兆尹,为御史中丞李夷简所劾,贬临贺尉。官终太子詹事。 ...
杨凭。 [唐](约公元七八八年前后在世)字虚受,一字嗣仁,虢州弘农人。生卒年均不祥,约唐德宗贞元四年在世。善诗文,与弟凝、凌并有重名。大历中,俱登第。时称“三杨”。累官湖南、江西观察使。在镇汰侈,性简傲,人多怨之。入拜京兆尹,为御史中丞李夷简所劾,贬临贺尉。官终太子詹事。
窦牟(749-822)字贻周,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贞元进士,历任留守判官。尚书都官郎中,泽州刺史,终国子司业。历河阳、昭义从事,检校水部郎中,赐绯,再为留守判官。入为都官郎中,出为泽州刺史,入为国子祭酒。长庆二年卒,时年七十四。子周余,大中年秘书监。 ...
窦牟。 窦牟(749-822)字贻周,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贞元进士,历任留守判官。尚书都官郎中,泽州刺史,终国子司业。历河阳、昭义从事,检校水部郎中,赐绯,再为留守判官。入为都官郎中,出为泽州刺史,入为国子祭酒。长庆二年卒,时年七十四。子周余,大中年秘书监。
任翻,唐末诗人。也叫任蕃,或任藩,江南人。出身贫寒,步行到京师去考进士,结果落第而归。于是放浪江湖,吟诗弹琴自娱。于是就有了游巾子山一段,题诗于壁云:“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正所谓人以文传,文以人传。这篇《宿巾子山禅寺》一诗,由于描写细腻,动静得宜。不胫而走,脍炙人口。后人题诗云;“任蕃题后无人继,寂寞空山二百年”。其诗集一卷,今存诗十八首。 ...
任翻。 任翻,唐末诗人。也叫任蕃,或任藩,江南人。出身贫寒,步行到京师去考进士,结果落第而归。于是放浪江湖,吟诗弹琴自娱。于是就有了游巾子山一段,题诗于壁云:“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正所谓人以文传,文以人传。这篇《宿巾子山禅寺》一诗,由于描写细腻,动静得宜。不胫而走,脍炙人口。后人题诗云;“任蕃题后无人继,寂寞空山二百年”。其诗集一卷,今存诗十八首。
杨凌,中唐人,与其兄杨凭、杨凝并称“三杨”,因官至大理评事,又称“杨评事”,著有《杨评事文集》。柳宗元为其书作《杨评事文集后序》。 ...
杨凌。 杨凌,中唐人,与其兄杨凭、杨凝并称“三杨”,因官至大理评事,又称“杨评事”,著有《杨评事文集》。柳宗元为其书作《杨评事文集后序》。
字里不详。德宗贞元间与苑䛆、崔藩同应礼部进士试。文宗大和五年(831)任补阙,与崔玄亮等14人共请以宋申锡狱付外。事迹见《旧唐书·宋申锡传》,另参苑䛆。《全唐诗》存诗1首。 ...
罗泰。 字里不详。德宗贞元间与苑䛆、崔藩同应礼部进士试。文宗大和五年(831)任补阙,与崔玄亮等14人共请以宋申锡狱付外。事迹见《旧唐书·宋申锡传》,另参苑䛆。《全唐诗》存诗1首。
乔知之,唐(公元?年至六九七年)名不详,同州冯翊人。生年不详,卒于唐武后神功元年。与弟侃、备并以文词知名,知之尤有俊才,所作诗歌,时人多吟咏之。武后时,除右补阙。迁左司郎中。有婢名窈娘,美丽善歌舞,为武承嗣所夺。知之怨惜,因作绿珠篇以寄情,密送于窈娘。窈娘感愤,投井自杀。承嗣于衣带中见其诗,大恨,因讽酷吏罗织诛之。 ...
乔知之。 乔知之,唐(公元?年至六九七年)名不详,同州冯翊人。生年不详,卒于唐武后神功元年。与弟侃、备并以文词知名,知之尤有俊才,所作诗歌,时人多吟咏之。武后时,除右补阙。迁左司郎中。有婢名窈娘,美丽善歌舞,为武承嗣所夺。知之怨惜,因作绿珠篇以寄情,密送于窈娘。窈娘感愤,投井自杀。承嗣于衣带中见其诗,大恨,因讽酷吏罗织诛之。
褚亮,字希明,杭州钱塘人,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唐初十八学士之一。曾祖湮,梁御史中丞;祖蒙,太子中舍人;父玠,陈秘书监,并着名前史。业中,授太常博士。大业十三年(617年),金城校尉薛举称王,任褚亮为黄门侍郎。大业十四年,秦王李世民灭薛举之子薛仁杲,以褚亮为铠曹参军。贞观元年(627年),与杜如晦等十八人授弘文馆学士,被封为封阳翟县男,褚亮支持唐太宗拓疆政策,命子褚遂良从军,出兵突厥。累迁至通直散骑常侍,十六年,进爵为阳翟县侯。后致仕归家。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卒,年八十八。谥号曰康,赠太常卿,陪葬昭陵。 ...
褚亮。 褚亮,字希明,杭州钱塘人,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唐初十八学士之一。曾祖湮,梁御史中丞;祖蒙,太子中舍人;父玠,陈秘书监,并着名前史。业中,授太常博士。大业十三年(617年),金城校尉薛举称王,任褚亮为黄门侍郎。大业十四年,秦王李世民灭薛举之子薛仁杲,以褚亮为铠曹参军。贞观元年(627年),与杜如晦等十八人授弘文馆学士,被封为封阳翟县男,褚亮支持唐太宗拓疆政策,命子褚遂良从军,出兵突厥。累迁至通直散骑常侍,十六年,进爵为阳翟县侯。后致仕归家。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卒,年八十八。谥号曰康,赠太常卿,陪葬昭陵。